2009-12-30 06:48 来源:成都商报
12月28日14时40分,记者驾车途经南阳市方城县四里店乡焦庄村时,发现四里店乡第三中心小学门外,近百名学生分成4个纵队,有的坐在地上把本子放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凳子上将本子放在膝盖上“写作业”。场地虽然是在室外,但是非常安静,另有两名老师在现场巡视。 数九寒天,呵气成冰。如此恶劣的天气下,数十名孩子却蜷缩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究竟是在做什么?一个孩子悄悄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参加“测验”,而且这样的场面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某老师终于说出了原因,这里地势开阔,学生在这里测验,相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无法抄袭。 仅仅为了防止学生考试作弊,有必要如此“劳其筋骨”吗?加强教育和引导,严肃考场纪律,甚至增设监考老师人数,不是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吗?倘若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如此大张旗鼓地“防患于未然”显然更加不妥,这样的教育者哪里还有慈祥怜悯之心? 针对记者“在外面测试学生不冷吗”的提问,监考老师果断地说:“俺们老师也在这儿呢!”老师确实也在寒风凛冽的室外,但他们至少还能舒展一下身子、活动一下手脚,而埋头考试的孩子们却一动不敢动。更何况,发育还未健全的孩子,其身体条件如何能够跟成年人相比? 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其中固然有资金不足、条件落后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除此之外,教育方式以及理念的落后,未尝不是一种直接的原因―――当学校依旧沿用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时候,其教学质量究竟能有多高?当孩子在忍受恶劣的教学条件之余,还要忍受人格尊严甚至身体健康被漠视的现实的时候,他们是否能学会善待他人?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习惯于忍气吞声,是否又会因此而滋生厌学的敌对情绪? 扭转农村地区教育面貌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在资金投入等问题一时还无法得以完善的前提下,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无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这所学校能首先学会尊重并爱护每一位孩子,读书上学本不至于如此艰辛痛苦。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