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历民办高校的生源之痛
2009-12-29

2009年12月27日  作者:柯进 李小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今年北京民办高校计划外非学历教育招生数较去年同期锐减六成,大多数非学历民办高校招生遭遇“荒景”。

  □学龄人口减少、生源分流等外因与部分民办校恶性竞争、虚假宣传等短视行为,让民办高校陷入生源危机。在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选择性增强的今天,民办高校该如何自我调整?

陶小莫 绘

  冬日的北京西站,人流如织,出站通道两侧,招生广告,依然耀眼夺目。

  然而,距离北京40公里的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这个冬天有些冷清:往年的这个时候,运动场上尽是学生们飞快奔跑的身影。而今,随着一些高校先后迁走,大学城早已不像往日那样喧闹,许多学生公寓人去楼空……

  非学历民办高校遭遇“生源荒”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民办高校计划外的非学历教育招生数较去年同期锐减60%。在抽样的97所民办院校中,仅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

  若在往年的这个时节,作为国内著名民办高校区之一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几乎只要有商铺和空地的地方,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然而,今年却是另一番景象。

  11月4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量学生公寓和教学楼出现闲置,商铺的“招租”、“转让”广告随处可见。“姐弟土豆”小吃店的张老板说,他是3年前来这里开店的,那时候大学城里的学生有好几万人,一到吃饭时间,不管是学校食堂,还是小吃店门口,到处都排着长队,高峰时每天能卖3000多元。“现在,每天我们店的生意量不足1000元,已经亏本好几个月了,即使明年租金再降低,我们也撑不下去了。”张老板说,“国庆节后,许多商铺都关张了。”

  廊坊东方大学城原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东方研修学院院长靳振国介绍,两年前,东方大学城发展的高峰期,入驻高校有公办大学、从事非学历的民办高校以及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共计29所,在校生6万多人。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10所公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为1万多人,民办高校学生约有4万多人。在19所民办高校中,起初80%以上均为非学历教育,后因招生需要,一些民办高校走上了学历教育的发展道路。2008年,随着公办高校整体撤出,以及一些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外迁或停办,大学城而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办高校城,在园高校仅剩10所,在校生不足3万人,其中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在校生降至1万多人。

  几乎所有的办学者都清楚,大学城自身管理不善引发大批高校外迁,只是大学城萧条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在于生源危机。

  按目前的教育序列划分,民办高校种类繁多,但如果依据招生类别,民办高校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前者为计划内招生(指由国家下达招生指标的高等学历教育),后者为计划外招生,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

  北京东方研修学院是一所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副院长靳萌介绍,今年该校本计划招收1500名新生,但因多种复杂因素,最终只有700人报到,这也是学校创办7年来首次遇到的生源危机。即便如此,在大学城内的10所民办高校中,该校今年的招生情况还算战果卓著。

  与之相似,北京财经专修学院虽然今年招生前想了很多办法,但最终招的学生不到1000人,比去年锐减四成左右。该校负责人透露,更多学校的情况比他们更为糟糕。

  包括东方大学城在内,今年北京大多数非学历民办高校招生遭遇“荒景”。据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北京现有109所民办高校,约40多所从事针对高自考的非学历教育,今年北京民办高校计划内招生量较去年约缩减20%,计划外的非学历教育招生数较去年同期锐减60%。

  根据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10月中旬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市抽样的97所民办院校中,仅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

  谁是生源萎缩的背后推手?

  学龄人口下降,生源分流,新读书无用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运行机制不畅、恶性竞争等问题,都造成了生源减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民办高校的生源萎缩?实际上,从今年全国生源总供给量和招生量来看,高考报考人数1020万,较去年减少30万。2009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1.7万人,参加高招统考的人数为8.8万余人。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看,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在持续下降,新生人口不断减少,中国学龄人口总量正处于下行态势。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认为,职业学校扩招、出国留学人数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生源。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800多万。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国留学的费用今年普遍降低了1/3,而且很多国家降低了分数和签证等门槛,这也对国内生源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受大学生就业难影响,一些地区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季明明说,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公办大学毕业生都出现了就业难的严重压力,使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报考民办高校的积极性较之过去大大降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可供高等教育选择的生源供给总量逐年减少。

  除此之外,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董圣足认为,包括非学历民办教育在内的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虚假招生宣传、内部运行机制不畅、市场定位相互重合、恶性竞争等因素,也是导致今年生源减少的主要“杀手”之一。

  非学历民办教育路在何方?

  民办高校即将重新洗牌,并非坏事。民办高等教育会在市场中自然完成大浪淘沙过程,即办学质量及信誉较好的学校将率先跃上“金字塔”塔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校被淘汰出局。

  由于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大多是国家计划外招生,因而生源出现急剧下行趋势。东方研修学院副院长靳萌说,这种影响目前对于国家计划内招生院校并不明显,但受整个国家人口出生率下行趋势影响,未来几年高等教育生源总量也将逐年减少,这意味着未来高校生源竞争会更趋激烈,学校之间也将出现分化,尤其是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

  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院校已出现了两次发展的黄金期:第一次是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大量知青返城,学习愿望迫切,高考落榜生盼望多种学习途径。第二次黄金期出现在1990年至2000年前后,应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自考学历热催生了国内民办院校10年的辉煌。

  但是,与近30年来两次辉煌期相比,民办高校今年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生源危机。按照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刘林估算,就北京而言,今后3年内,预计3/4的民办高校将面临重新洗牌,放弃学历教育或高自考,涉足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领域。

  实际上,此前,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曾出现过第一波倒闭潮。据北京民办教育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66所,较2003年减少238所。3年前,北京市民办高校中,近1/3学校被淘汰,一半“转行”从事职业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大约1/4仍坚守学历教育的阵地。

  就行业组织规范管理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办学者还是一些民办教育研究者,许多人都认为民办高校即将重新洗牌,并非坏事。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分析,因为现在那些招不到生源如“过山车”般急剧下降的民办学校,不是紧抱着高自考这根“救命稻草”不放,就是在学校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不能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工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而在生源危机的外力作用之下,民办高等教育会在市场中自然完成大浪淘沙过程,即办学质量及信誉较好的学校将率先跃上“金字塔”塔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校被淘汰出局。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民办教育研讨会上,刘林提出,之所以中国民办教育正进入一个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阶段,就在于过去一些年来,一些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过于重视规模扩张,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招生宣传上,没有重视教学质量和学校硬件建设,导致办学条件和声誉落后于社会需求,学校已只剩下空壳。

  现任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的江树人,从中国农业大学退休后转到民办高校工作。对于公立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公办高校享受国家财政拨款,而民办高校只能靠自身,寻找外资投入和学生学费两种途径;对民办高校,虽然近几年相关部门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有所松动,但实际操作上仍困难重重;师资待遇方面,公办高校的教师享受正规的国家编制、职称评定、福利政策等,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却无法享受同等待遇。

  由于民办高校不能享受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待遇,大多数民办高校最终只能通过聘请公办大学教师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因外聘教师身份的“两栖性”,导致学校很难控制整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这也是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中一个非常致命的“软肋”,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最终也决定了学校的“财政状况”。靳萌说,融资难也一直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发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配套政策。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公益资产不得用于抵押贷款,由于民办学校被界定为“公益性”,担保就不能成立,学校就很难从银行贷款。也就是说,一旦出现生源危机,就等于切断了学校的经济来源,结果只有关停或转型。

  按照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将达到3300万人的规模,即在目前基础上还有约600万人的增量空间。

  “民办高校拼规模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从事学历教育,还是从事非学历教育,并不是维系其生存的最根本因素,而能否突出办学特色,以职业培训的方式培养社会短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未来能走多远。”靳振国说,自1999年起,我国民办高校形式逐渐多样,出现了国家纳入计划内招生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无计划招生名额的民办高校三种主要类型,结果导致这些不同形式的民办高校在待遇上有所差异,又引发了民办高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和生存空间,进行的种种较量和博弈。有的民办高校除了国家所给的招生名额外,还能招收相应的计划外生源,而那些没有被纳入国家普通民办高校范围之内的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其生存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市场面前优胜劣汰。

  大浪淘沙、“剩”者为王的生源危机,既给所有民办高校敲响了警钟,也给了他们一个选择:是维持现状让市场去优胜劣汰,还是从自身管理到外部政策进行一次“大手术”,以迎接市场的新挑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