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消息:4月21日,加拿大华裔陈辅唐医生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宋庆龄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从2006年开始,先选定6所民族大学为受捐助单位,每所高校资助20人,每人每学年将获得3000元的助学金。
74岁的陈辅唐满鬓银丝,4月底他匆匆从加拿大第三大城市卡尔加里赶到北京,为的就是实现自己自1970年就种植下的一个梦想,希望将自己积累的资产捐献给中国,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如今他梦想成真。当陈辅唐从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手中接过捐赠证书时,他说:“2000万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这只是我个人积累的一点财富,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伸出手来帮助那些需要援手的人们。”
卖豪宅倾尽所有为慈善
在宋庆龄故居,接受采访的陈辅唐老人平静地坐在陈设有古旧家具的一间居室里,细细摩挲手边的沙发和茶几,故国情怀在异乡他旅中也是这么被自己细细摩挲的,家国之情胜过在异域生活将近一生的眷恋。
1967年,陈辅唐从香港移居加拿大卡尔加里,并顺利申请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在加拿大,政府为公民医疗配置有高额的福利费用,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医生并不都属于高收入阶层。
三年后,他和他的妻子来到卡尔加里,他们花了毕生的积蓄约五万加拿大币($44350按现行汇率计算)买了一块面积为40英亩的荒芜的土地,他亲手绘制了蓝图,计划建一所别墅,空地上将种植各种林木。
把各项工程安排给建筑工人施工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妻子说:“等我们老去的时候,这块地是要卖出去的,希望能帮助中国贫困的大学生。”夫妻俩欣然一笑,默默将这样一个理想种植在心头。
1973年,他们夫妇搬到新的三层楼的房子。因为自己有自小培养起来的自己动手干活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节省资金,陈辅唐自己参与了别墅建设过程中的许多工作,如楼板、楼梯扶手、窗帘等都是由他自己完成。
楼房盖好之后,他们夫妇开始忙活别墅区的其他工程,筑房、开湖、种树,享受着辛勤劳作的快乐。三年的时间,这里变为美丽的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湖水,茂密的小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成了主人亲密的朋友,见证着陈老夫妇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1999年,陈辅唐前任夫人辞世。当年的小树苗几经风雨,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睹物思人,身边的一切都会让他想起夫人的音容笑貌。同时时时萦绕的,还有那个夫妻二人共同的约定。于是他一如既往地精心培育这片园林。坚持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亲自驾车耕种,按时为600多株树木浇水,年复一年地将少数死掉的树木锯掉,种上新的树苗。
但是岁月不饶人,陈辅唐年纪大了,在外面干起活来经常长达两三个小时,现在的夫人很担心他的身体,于是总要同他一起出去劳作。慢慢地,他开始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他想起了和前任夫人在购买这块地时的约定:等到没有精力打理的时候就将它卖掉,然后把钱捐出去。
2005年,陈辅唐将这块自己精心经营的别墅区卖给了当地的一名白人,经过两次回中国考察,他将变卖房产后所得到的200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宋庆龄基金会,自己则住进了一套极为普通的公寓。
缅甸梅贝村传递感恩精神
一湖碧水,绿草萋萋,在水中央,有一座漂亮的竹木建筑物。照片很大很美。辅唐老告诉我们,这是小学教堂,是他捐建的,在缅甸的一个叫梅贝的村。故事发生在1942年。
1942年时陈辅唐只有10岁。正是他在缅甸读小学的年代,那一天他背着书包正要往学校走,他妈一把扯住他书包,说是日本兵来了,我们逃命吧。后来,他才知道日本鬼子为了攻占中缅公路,一举击败国民党守军。国民党溃兵败将散落到缅甸乡村。日军到处搜索,发现中国人,格杀勿论。
正是8月下旬,陈辅唐一家,父母加上兄弟姐妹共6人无处躲藏,当地人惟恐连累而拒绝陈家。陈家只得租一扁舟,漂在茵丽湖上躲避日军的搜捕。晚上一家人就躺在小小的船舱里。小小的辅唐捧着怀里的书包从船舱往外看,到处是纷飞的萤火虫,倒映在水面,在平日里看来真是美轮美奂的景色,此时只觉得如鬼火一般,有许多幽灵在巡游,随时可能捉了他的灵魂去。
陈辅唐说,是湖边寺院的老和尚和村子里的缅甸人救了他一家。寺院的老和尚发现浮在湖面上的船,招呼他们上岸,并给了他们一个暂时躲避的地方。这个叫梅贝的村,让他们一家悄悄住了五六年。直到日本人投降为止,让他们一家度过了人生最危难的时期。日本兵好几次进村搜查,都被村里人巧妙地保护了。陈辅唐回忆起那几次搜查时,至今还心存恐惧。他的睡梦里至今还在做着诸如路遇猛虎,血盆大口扑上身来的噩梦,吓醒之时还在叫着“日本兵来了!”
由于战乱,村里的学校早就关闭了,小辅唐保持着惟一的一本国文课本。一个叫安妞的小女孩和他的哥哥教会了小辅唐用脚划船,小辅唐可以用一只脚划着小舟在茵丽湖上徜徉。小辅唐学会了上树掏鸟窝,下湖捕鱼虾。小辅唐也做了他们的小老师,每有空闲的时光,小辅唐就会按着这本国文书上的字,教他们学习中文。几年翻下来,国文书早被翻得不成样子。
直到日本人投降,一家人离开村子去了另一小城继续做生意,后来,一家辗转来到香港,后又来到加拿大。陈辅唐发奋读书,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卡尔加里有名的内科医生。但是陈辅唐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小村子。”
1999年,陈辅唐的原配夫人去世。陷入悲哀和绝望的他,眼前一片黑暗,少年时度过的那个远在缅甸的梅贝村却浮上了心头。他说,一想到那个小村庄,心头就有了一些暖意。
当陈辅唐重回故地时,村子里当年认识的人里只剩下安妞。安妞说,家里的变故不用说了,我小女儿的女儿都上小学了。辅唐老惊喜地问,小学在哪里?我看看我的小外孙女去。安妞的丈夫说,村里穷,哪有什么小学。陈辅唐的眉头皱了一下。于是,接下来就有他捐资建小学的事了。小学在辅唐老离开不久的日子里就落成了。2002年,他再次故地重游,于是,就有了眼前这一张照片。辅唐老说起那个小村子,是他精神的故乡。他一辈子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一湖碧水,绿草萋萋,在水中央,有一座漂亮的竹木建筑物。陈辅唐捐建的一所小学不久就落成了。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陈辅唐祖籍广东新会,幼年时期在缅甸生活,直到1947年离开缅甸来到香港,之后还曾到湖南医学院读过医学,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沉的爱。虽然身居加拿大,但他非常关心祖国的发展,总是锁定中央电视台四套与九套节目,关注国内的新闻动态,也使自己的中文水平在电视节目的熏陶下不断进步。
他的书架上,插满了中文书籍,不少是中国著名作家作品。他说他最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时不时能说出鲁迅文章中某一个精彩的篇章,甚至小说里描写过的一个典型细节。墙上挂满了他在世界各地拍摄到的照片。照片构图精彩,艺术精湛,每一张照片身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陈辅唐现在的夫人名为冯俭贤,同为华人,从小在国外长大,先前在心理上对祖国的认识还存在着距离感。自从与陈辅唐结合后,夫妻间相儒以沫,被陈老强烈的中国情结所感染,心中的祖国情怀也日益深厚。她将这种感情寄托在对丈夫行动的支持上,当陈辅唐提出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想把钱捐给国内时,陈夫人欣然应允,甚至两次来国内办理捐赠事宜时始终陪伴左右。
根据惯例,捐出这笔资金的陈辅唐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的名称,但陈辅唐说:“宋庆龄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更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于是基金的名字仍以宋庆龄命名。
在捐出这笔钱之后,陈辅唐经济上已不再富有。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退休,没有什么其他收入。如果不是加拿大的医疗福利不需要再花钱,真愿意回到祖国来居住。(来源/公益时报,记者/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