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0 10:25 来源: 荆楚网
自从北大放出风声,说要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各方反响就一直很强烈,毕竟教育公平关系到千家万户,而北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门户,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社会的热议。
前两天这事终于尘埃落定,北大在官网上公布了中学校长推荐的具体措施,其招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北大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保证实名推荐的公正性。
笔者相信,一直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北大此举是为了不拘一格选拔出各个方面的人才,国外一些一流的大学也都是通过形式各异的选拔挑选出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学生。然而北大似乎让“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浸淫得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这样一种选拔机制没有明确严格的制度约束,只是建立在对中学校长道德品质的高度信任上,北大所列出的保证公平的措施比如“中学向北大提交申请后,北大将审核其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中学在本校范围内对实名推荐的学生信息和推荐理由公示—周,接受各方监督”、“北大在北大招生网上,对获得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及推荐学生、推荐理由公示—周”、“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如存在弄虚作假,—经发现立即取消推荐资质”等等,都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空泛,有些担忧:这个方案灵活性和变通性兼备,尤其它的保证公平的措施都是建立在“校长已经确定所推荐的学生人选”之上,即使校长推荐的学生真正够格,又怎能避免同样优秀的两个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一个被推荐一个成为炮灰?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升学率,现在不少中学都不会让最有希望通过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而让一些边缘学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增加走进名校的机会,也为学校用“录取率”宣传做贡献。中学校长今后权利再次扩大,笔者不免担忧:被推荐的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而是既有背景又处在顶尖“边缘”的学生。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真正优秀的学生其实并不需要所谓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他们要么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足够好,可以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时一马当先,成为最后的赢家走进北大等名校;要么综合能力突出主动放弃高考和自主招生,谋求国外名校的青睐;还有些光芒被暂时掩盖的金子,即使没能走进名校的大门,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成才。
笔者也经历过高考,对于所谓的“发挥失常”笔者一直不敢苟同,高考考的不仅仅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也是他的心理素质,最后的高考成绩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觉得没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那很可能是在“心理素质”这一题上失分太多了。而真正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不需要校长推荐,也是因为他可以选择的通向成功的路很多,谁叫他真正优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