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服务中心里,记者看到了一份张贴在墙上的勤工助学工作流程:登记、第一轮面试(学校)、第二轮面试、岗前培训、上岗、领取工资并提交工作心得。
姜峰说,学校贫困生多,但能提供的岗位还是相对有限的,招100人,一般会有300-600人报名。面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早一点、多一些体验成功和失败,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那么面试被淘汰的同学呢?姜峰说,他们不会对这些同学一“刷”了之,而是挨个做他们的工作,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提醒他们需要提高的地方,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下一次的面试。
“岗前培训,是勤工助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培训的内容因工种不同而有多有少,一般的清洁工作主要就是心理、人生观和工作责任感教育;家政工作就要加上一条“如何与服务对象沟通相处”;而列车乘务员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则还会专程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士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像今年春运的临时列车员,我们花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最少的也要培训四五个学时。”说着,姜峰拿出一份《岗前培训及工作情况记录卡》给记者看,上面记录了贫困生培训、工作经历,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他说,这个记录卡就是个人工作的表现、资历的证明,每次参加新的岗位,都要以这为依据;而屡次表现不好,不负责任的,将会被列入黑名单。
写心得,也是每个学生必做的“功课”。姜峰说,要求学生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写成文章,编印成书或登载在勤工助学网站,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在反思中获得更深刻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鼓舞和教育广大学生。姜峰拿出他们编印的《成长——从社区到社会》给记者看,在这本长达250页,记载了100多位贫困学生心声的书里,记录着他们由自卑到自强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