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文理科渗透教育想到
2009-02-08

2009年02月08日 00:00:19  来源:新华网 

    雷振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2月7日《京华时报》)

    对于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问题,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很多,且都有几分道理。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的文理科渗透教育,我们不妨做一参考,或许能有一些领悟。

    据报道,“出自美国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远比其他国家多。至今已有约二百多个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其中有80%是属于科学方面的。”虽然不能因此说明美国教育更好,但其人才培养的发端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颠覆传统等创造力发展方面,无疑是高人一等的,而这与美国的文理科渗透不无关系。“美国大学文科广泛开设理工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学生必须学习一门自然科学和计算机课程;同时每个理工科学生也要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哲学等文科课程。”再来看美国中学的考试制度:“毕业水平考试分为语言文学、数学和科学三种科目,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考察了,他们不存在文理科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才逐渐向不同专业发展。”

    文理科相互交融的教育机制,培养出的不仅是“工具人”,更是“社会人”和“创造人”,学生不是工作机器,而是创造幸福、服务社会、享受生活的主宰。理科提供了生存工具,而文科则提供了和谐使用工具的技能、素养。如果具备了哲学辩证思维、社会同情心和社会人文关怀,创造就能得到更加畅通无阻的康庄通道。

    我们的文理分科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弥补人才不足的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多出专业人才,可这个“权宜之计”一下子“权宜”了几十年,成了与时俱进的教改阻力。为何会有阻力?因为实施很久的文理分科制凸显出“制度软肋”,功利性太多、工具论太浓,比如理科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社会人文性、胸怀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则稍显欠缺;而文科生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但到了实际应用操作层面就不免露怯,因此,推行文理科渗透教育,在当前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实,中国教育大师们“倡导文理融合”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重视。早在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提出文科生必须修一门理科课,而在2001年,季羡林提出了“文理科不应该只是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的说法。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也表示,文理不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教育部也在一些高校开展文理科渗透的改革尝试。

    教育的终极发展不是为了教育者,而是为了被教育者;不是为了功利和工具,而是为了幸福和舒畅;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和创造。因此,改革教育方式,实行文理科渗透教育,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