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24日07:48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此言一出,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1月23日《广州日报》)
呼应温家宝总理忧虑的,是此前各种媒体、各种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不仅是重点高校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往往在30%%以下,甚至连培养农业人才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大学生比例也不断下降,2007年甚至跌至31.2%%。从城乡差距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另几条教育发展的悖论:占人口比重少数的城市人群享受了大多数教育资源,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享受着少数教育资源;城市孩子有更多教育机会与条件实现个人价值,农村孩子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机会与条件相比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城市孩子普遍的“大学梦”相对越来越近,农村孩子普遍的“大学梦”相对越来越远……
农村孩子的“大学梦”其实是一个中转站,在它的前面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庞大人才库,在它的后面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石,“梦”的远离、“梦”的渐失,其实更多是基础教育薄弱的必然,是农村未来大发展的隐忧,是中国未来均衡发展的隐忧。
一个梦想的实现,或许更多需要个人的禀赋与努力;普遍梦想的实现,则更多需要一国所有资源的公平分配,需要一国文明的公正协调。一个草根英雄、平民神话的实现,是中性历史赋予奇迹九牛一毛式的小概率,无数草根英雄、平民神话的实现,才是文明规律赋予常识生根发芽的丰腴土壤。
温总理的感慨怎不是千百万人良知的共鸣?但我们更对那番感慨的背景充满希冀。背景就是国家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悉,教育部确定对10个重大专题、36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预计投入调研经费2300万元,目前已组织全国500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农村孩子的大学梦”以及更多人心中对教育的梦想、对梦想得以实现的教育改革,我们期待都将是这个“规划纲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0年改革开放、60年建设发展之路、百年来的强国富民之道,归根到底,莫不是脱胎于教育这一母体之中。德国的强大建立在“三尺讲台”之上,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维新的“国民教育”,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辉煌,只是山巅英姿勃勃的松柏之姿,其伟其壮,莫不来自于山石的支撑、垒土的积淀,而山石、垒土,恰如国民的教育———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均衡发展。
中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当“三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时,农村教育则为“三农”的根本,每一个村庄、每一方讲台、每一个农村的孩子,莫不是广袤土地的最大希望,莫不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希望。所以,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将教育立为公共政策之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农村教育,重铸农村学生普遍的“大学梦”,修复中国所有的孩子们实现个人梦想、个人价值的公平之路、公正之路、文明之路,这是“中国梦”普惠苍生的希望之本!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