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学家说:“理想的人是品德、才能、健康三位一体的。体是基础,德是根本。”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教育体育工作者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如今的学生兴趣广泛,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自觉性和冲动性的交错,可塑性大。教师用实际灵活的训练形式和多样的训练内容,将散乱无意识的冲动转化为稳定、集中的训练动机,从而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少年儿童适应社会、迎接未来挑战和承担风险的一种必备的心理品质。由于训练和竞赛本身具有趣味性、对抗性、竞争性以及结果的随意性,很容易诱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种情绪体验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让一部分学生先动起来”就会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操场上,使他们逐步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在集体中有归属感、荣誉感和满足感。
体育训练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复杂活动过程,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动训练规律,还要遵循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比如,参赛双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赢。要赢,就必须在激烈的对抗中去竞争,而竞争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具有实力。而实力又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思想、力量分配、敏锐思维、顽强的意志以及比赛中所需要的心理状态等整体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寻求取胜的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竞技比赛中所施行的规则、奖励等都体现着公正、平等的行为方式,并融入了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言:“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科学有效的体育训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但训练的内容、方法、负荷既要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又要符合运动规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接受体育训练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体育教学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快。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