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长让谁汗颜?
2009-01-09

2009-1-7 8:22:53  江门日报

  近日,16名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的香港学生及家长,与恩平市第一小学的50名小学生在恩平市歇马举人村进行了为期3天的励志修学,从中探究两地学生的差异。令人深思的是,在讲《三字经》时,所有香港家长都自觉退出了讲课的祠堂,且保持安静;而到农家挖番薯时,穿着厚衣服的香港学生把衣服脱下来,都会自觉地放在随身带的包包里,或者干脆把衣服扎在腰间,没有一名学生把衣服交给在一边旁观的家长,更没有哪位家长拿毛巾给孩子抹汗(《江门日报》1月4日A03版)。

  读罢上述报道,我们不禁要为香港家长和孩子们鼓掌赞叹,同时也替内地一些家长与孩子们汗颜。想想,如果换作我们内地的学生,说不准那些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早就忍不住冲上前去帮他们拿衣服,或送上矿泉水了,甚至还会担心自家孩子不堪劳作,抢过孩子手中的工具帮着挖番薯呢。显然,香港家长对课堂授课不作过多的干涉,那是对孩子和教师的信任;能安静地离开,则是个人修养好而养成自觉行为习惯的体现。他们的孩子不依附家长,自觉和独立能力之强更让人为之叫好,而这些无疑都是内地家长和学生所缺乏的。

  不必讳言,如今,内地家庭虽然不能说是家家锦衣玉食,但很多家庭却把孩子都当作了“小皇帝”,把孩子都当成了心肝宝贝。一方面,家长们对宝贵的孩子摸不得,碰不得,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以致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变得无比霸道、娇嫩甚至弱不禁风;另一方面,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把自家的孩子拼命往兴趣班、特长班塞,以致孩子们许多假期被无情剥夺,没有了纯真的童年与快乐。长此以往,这些在温室里长大,身心又禁锢于如同囚笼般学习环境的孩子,缺乏经历风雨严寒,行动和思维变得机械麻木,我们又怎能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香港与内地的孩子教育的差异,就在于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培养,而不是追求名利的工具。希望内地家长能够取他长而补己短,让孩子健康成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