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部分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公布(图)
2006-04-14



 

 

 

 

 

 

 广东大多名校今年相对维持去年招生计划,没有大幅扩招,但中山大学今年仍扩招700人,增幅9.3%,独树一帜。

  昨日,中山大学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的招生计划,其他各大名校招生章程也陆续出台。

  中大表示,今年之所以仍扩招是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部署,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来实行的。

  复旦、上海交大的“免高考”自主招生备受社会关注,广东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中大、华工表示学校暂只能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进行试点改革,学校面试、文化测试等环节已经结束,获自主招生资格的名单也已拟定。但这些考生仍需参加高考,录取时学校会给予适当照顾。

  除中山大学外,省内多所名校今年招生计划也已陆续公布,大多名校今年维持去年招生计划数,没有大幅扩招。此外,今年很多热门院校都设立了志愿级差。
  
  华南理工大学

  非第一志愿700分才投档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计划总招6300人,绝大部分是理科生,其中广东招生3378人。录取时广东考生按志愿优先原则录取新生,非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最低投档线为总分700分,同时设定学校志愿分数级差,各志愿间级差值原则上定为30分,并按减去学校志愿分数级差后的分数作为学校排序分数来确定录取专业。不录取未填报华工志愿的考生。

  各专业志愿之间的分数级差为3分,同等条件下参考相关科目成绩。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时,若服从专业调剂,按高分到低分顺序,调剂到未满额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将予以退档。
  
  暨南大学

  华侨子女加分不能超20分

  暨南大学今年招生计划总数3800人,其中海外和港澳台招生1900人,内地招生1900人,广东招生计划为1000人。除高考体检标准外,新闻、法学和旅游管理各专业对男性身高168厘米以上、女性身高158厘米以上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暨南大学明确一般不招收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的考生。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暨大明确高考成绩综合分在所在省(市、自治区)第一名者,奖励4万元;高考成绩单科分在所在省(市、自治区)第一名者、奖励1万元。

  至于社会关注的“四种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青年)的照顾政策和录取方式是“四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暨南大学者,可适当增加分数投档,增加分值不得超过20分,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华南师范大学

  没有报该校的不予录取

  华南师范大学不录取没有填报该校志愿(含院校服从)的考生,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的线上考生。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根据专业缺档情况,可录取第二志愿及以后志愿有填报华师专业志愿(含专业服从分配)的考生。

  华师决定,普通专业原则上按专业招生计划从考生的总分由高到低录取,适当考虑相关科的分数。体育、艺术等专业的录取,从线上考生按一定比例分别录取文化总分高和术科分高的考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分高录兼顾男女比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今年计划招生4897人,其中在广东招生4215人。学校要求高考外语考试语种为英语。报考外语类专业和外交学、国际商务、教育学(英语教育)、翻译等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试。

  优先录取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根据有关招生政策,择优录取适量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高分高录的原则,根据考生的成绩和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择优录取,并适当兼顾男女比例。

  广外16日也将举行咨询活动。
  
  中大本科扩招近一成

  新增国际商学院首次招生300人,生源限于广东
  
  昨日,中大正式公布今年的本科招生计划,本科招收8250人,比去年计划数增长9.3%。其中新成立的国际商学院首次招生名额300人,生源仅限广东省内。
  
  过半招生名额集中省内

  今年中大出炉的招生计划保持扩招势头,各类招生计划数均比去年有所增加。

  全校31个学院计划招收本科生8250人,比去年计划数多700人(05年招生计划数为7550人),扩招额达9.3%。其中过半招生名额集中省内,广东省内计划招收4660人,省外招生2820人。保送生,自主招生,体育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招生计划数为500名,港澳台侨学生270名。中大新华学院,南方学院等独立学院将自主招生,不在计划之内。
  
  国际商学院首次招生300人

  今年新成立的国际商学院将进行首次招生,招收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300名,生源仅限广东省内。

  中大今年新增的两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和信息安全专业也将首次招生,分别招生60名和50名。
  
  专业级差进行微调

  今年中大对报考专业的级差进行了调整,即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采用分数级差的办法,同一专业的志愿级差由5分,3分,2分改为3分,2分,1分。

  据中大本科招生办主任国亚萍介绍,专业级差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中大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都不错,因此降低了级差,更有利于学生选择专业。

  中大对符合教育部、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政策性加分,降分进档考生,在高考成绩相同的条件下优先录取。该校今年取消了对优秀新生每生万元的奖学金,将该笔资金转为助学性质。
  
  自主招生人数增加一倍

  国亚萍介绍,本科特殊类别报考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保送生,自主招生的考生还要参加中大专家委员会组织的文化测试和面试。今年中大自主招生150人,共收到1263份申请资料,现已确定247人的招生资格。预计最后可能录取150人左右,比去年增加近一倍。
  
  本周日举行招生咨询日

  中大本科招生校园咨询日将于本月16日上午九点在南校区(海珠区)举行。
  
  相关报道

  中大开设“逸仙班”招揽120名高材生

  本博连读8年全程导师制
  
  继北大开设“元培班”进行教育试验后,今年中大也启动人才培养新举措——“逸仙计划”。计划将在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学(理科)四个专业的高考生源中择优选拔120名“尖子生”组建“逸仙班”,以理科基地为依托,实施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
  
  学生可进行两次专业选择

  “逸仙班”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两次专业选择,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将进行基础课学习。采用大基础平台+课程群选课,进行宽口径培养。

  第二年进行学科大类培养。学校按学科群设置课程类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第一次选择;第三年进入专业课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第二次选择,分流进入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一级学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免试本博连读

  进入“逸仙班”的学生可免试本博连读8年,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第四年开始,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期间安排学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第五至八年间,学生可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按照博士生的学习研究要求考核和毕业。在优生优培的全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全程导学制打造个性化人才

  “逸仙班”实行全程导学制。入学第一年学校将相关专业的教授名单列出,师生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他们选择课程、专业方向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据中大招办主任国亚萍介绍,“逸仙班”将整合校内最优质资源,后期将实行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制度,使学生能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
  
  落后“尖子生”可能被淘汰

  “逸仙班”实行交叉培养、全程动态管理新机制。所谓动态管理就是第一年到第四年期间,学校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业、健康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分流。“逸仙班”实行有进有出,出去的就回到原所在专业年级就读,后面进来就是指可以从这四个专业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选拔加入。
  
  链接

  北大计划广东揽才五十 文科考生报考清华无门
  
  除本地名校外,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一流高校在广东的招生计划也已敲定。
  
  北大招揽50广东尖子生

  今年北京大学招生计划继续保持稳定,校本部招生计划为2650人,医学部计划总数为850人。校本部在广东计划招收理科类36人,其中首次招生的工学类专业在广东招3人,文科计划招生20人,元培实验班招2人。医学部在广东招生14人。

  据悉,北大今年在各省市的调档比例基本控制在110%左右,符合北大录取条件的档案尽量不退或少退档,凡广东省市规定的加分投档的考生,北大按照其加分政策(最高不得超过20分)加分后提档。录取时的专业志愿差为3—8分,调剂志愿不设专业志愿差。
  
  清华只招广东理科尖子

  清华大学今年在广东招收理科考生58人,不招收文科考生。学校设立的奖学金超过100种,包括特等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综合奖学金、10余种单项奖学金及新生奖学金(最高额为每人5000元)。据悉,现在超过1/3的清华在校生可以拿奖学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