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长期"误读"鲁迅
2008-12-27

来源:现代快报 | 发布日期:2008-12-27 11:03:09

  日前,鲁迅后人周海婴、周令飞决定在明年初开展一项鲁迅课本讲授教师的全国“海选”活动。他们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课堂长期“误读”鲁迅,“孩子们不喜欢鲁迅,问题出在老师不会点拨。”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也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学课堂的鲁迅文学教学的确存在和时代严重脱节的现象,亟待改善,“鲁迅教学要有所改变,首先要从修改教师用书开始。”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左)、长孙周令飞

  为还原真实的鲁迅而“呐喊”

  鲁迅后人周海婴与其子周令飞,近年来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四处奔走“呐喊”。由周海婴父子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近日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用鲁迅的文章,却普遍存在“误读”现象。为此,他们决定在明年初启动一项全国中小学校的“鲁迅课本教学”评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讲授鲁迅课文颇具心得的中学教师,并予以推广。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流行一种说法,孩子们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海婴、周令飞父子因此走访了全国不少中小学校,最后发现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对鲁迅的种种“误读”,“孩子们不喜欢鲁迅,问题出在老师不会点拨。”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甚至有一位中学校长告诉周令飞,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这令在场的鲁迅研究专家们顿时哑然。

  北大教授指出选文存在问题

  周令飞说,目前选入中小学课本的鲁迅作品达20篇以上,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鲁迅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比如,《狂人日记》该不该从中学课本被撤出去,就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据周令飞介绍,鲁迅生前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本,就说自己最不愿意孩子们读《狂人日记》,“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后人因而希望中小学课本选用鲁迅的作品,可以从一些较为轻松有趣的文章开始。而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文确实存在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孩子们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事实上,鲁迅作品有一部分偏重于表达亲情的文章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专家建议修改教师用书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在受访时指出,对于“误读”鲁迅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教师们在教授鲁迅作品时,许多教学用语都太过时了,这影响了孩子们的理解。王锡荣说,每个时代解读经典都会有时代特色,“中小学的教师用书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和现在有所隔膜,这自然导致了孩子们和鲁迅亲近不起来。”因此,王锡荣建议,如果入选课本的鲁迅文章篇目不变,一些最基本的理解也不变,那么改一改教师用书就是当务之急。

来源:江苏都市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