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 09:46:44 作者: 张超群 苗潆文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新闻背景:从30年前的土坯房到现在的砖瓦结构塑钢窗宽敞明亮的教室;从30年前的全市中小学在校人数近28万人,发展到现在的74万人,增长2.5倍,坐在教室里,就可同步聆听到全国发达省市优秀教师授课,这在30年前我们的学生连想都不敢想;让人们期待了许久的义务教育,终于也在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开始实至名归;改革开放前,哪家考出了个大学生,那真可谓凤毛麟角,而如今谁家的孩子上了大学已不是稀奇事……凡此种种,无不诠释出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工作和各项事业在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发展成效显著。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办学秩序得到有效规范,等等,正在逐步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2008年3月1日,北林区对城区中小学校重新进行了校长公开选聘。参加校长岗位竞聘的共有37人,当选20人,新当选副校级领导57人,落选27人,实际减少校级领导24人,有22名优秀教师进入校级领导行列,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2008年9月1日,更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市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人们连想都不敢想。
同样是今年的秋季新学期,全市中小学实行阳光分班、阳光分校,取缔了重点班,科学设定班额,全市办学行为得到较好规范。
到目前,总投资6400多万元的“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了全市1988所农村中小学,让孩子们足不出校即可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体验现代化教学氛围,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近几年,为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每年投资都在1亿元以上,共改造中小学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积近50多万平方米。几经努力,全市农村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子女入学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市里采取倾斜政策,确保他们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中完善。全市普通高中发展到43所,在校生由2000年3.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8.3万人。高中事业的发展,拉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全市中小学在校生由30年前的28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74万余人。
以投资3000万元合并建成绥化市职教学院为标志,全市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
这只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30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确立了“安全、全面、科学、和谐、创新”的教育理念,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喜人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
30年前,我市的中小学生大多在土坯房教室里上课,而如今,就连农村的中小学生也几乎都在砖瓦结构塑钢门窗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这一前一后的对比,说明了我市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可谓规模空前,近年来,每年都在亿元以上。
在“普九”攻坚阶段,我市提出了改善办学条件的“174”工程,即每年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资金,小县达到400万元,中等县达到700万元,大县达到1000万元;在近几年的“两基”巩固提高阶段,市里又提出了“123工程”,即小县1000万元,中等县2000万元,大县3000万元的目标。主要用于校舍改造和现代化设备的添置。近几年,为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每年投资都在1亿元以上,共改造农村中小学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积5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灭D级危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市直属学校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一中引资300万元建设了38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基本解决了学生在校外租房住宿的问题;还投入5万余元栽树种花,进一步绿化了校园、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市二中初中分校继2006年6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后,去年又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新建了26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又投入近50万元,把初中分校建成了一所崭新的标准化学校,为今后优质初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中分校去年总计投入433万元,对8600平方米的主教学楼及校门进行了整体改造,正在向“规范加特色地方性名校”迈进。市七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论证后,去年投入60余万元将整个校园、操场整修一新,修建了宽敞美观的自行车棚,结束了师生自行车多年露天停放的历史。市九中经过前两年大力度的全面改造,完全呈现出新的气象,基本上等于新建了一所学校,去年3万余元绿化了校园环境,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完全中学,令社会、学生和家长满意。市十中与朝中整合后,投入16万元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改造、粉刷和绿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我市还把改造薄弱学校、调整网点布局、集中办学、优化教育资源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重要措施,并结合危改工程,加快了集中办学步伐。五年来,全市改造薄弱学校600多所,撤并中小学校246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全市共有1988所学校实施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覆盖了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工程总投资6407.8万元。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建设漂亮的校舍并不是唯一目的,目的还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曾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和教师不容置疑的授课方式也逐渐淡出我市中小学教育领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成绩冒尖向兴趣广泛转变,学校也开始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实行学校人文化管理,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把校园建成学习化乐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2007年开始,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620所学校的61.7万学生全部享受到免除学杂费政策,减轻学生家庭负担7337万元。在市本级财务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还特事特办,拨付228.3万元,免除了市直学校初中学生的学杂费。多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始终坚持“绝不能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工作目标,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助学基金征集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发展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努力扩张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普通高中由“九五”期间的29所发展到现在的43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以年均25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的增长比例在15%左右。在校生由2000年3.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8.3万人。近六年,全市高中建设累计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增加了35万平方米。整个“十五”期间,市本级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投入6000万元,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实力增强。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稳步进行。对于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高中课改工作,对于课改经费、专业师资、办学条件等难点问题都进行了具体研究部署,确保改革稳步启动。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绥化市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做好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平衡有序地进行。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的86%升入高中学习,高中阶段性在校生毛入学率65.6%。
职业教育呈现新的生机
我市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改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一腿长一腿短的局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几年,各地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法继续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市政府筹资3000万元,将市卫校、市职教中心、市劳动技工校等多所学校,合并建成绥化市职教学院。各市县也将电大、职高、农高、卫校、技工校等多家成职学校整合为职教中心,扩大了建筑规模和实训基地,调整专业,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功能。近年来,各校积极走联合办学的路子,主动地向校外找实习实验基地,向区域外找生源,向省外找项目、找专业、找发展空间。以社会人才需求来选定专业,以就业订单来招录学生,以实用技术含量来灵活设置学制。全市与省内外50多所职业学校、几十个专业联合办学,送走了一大批实习、就业学生。我市把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创办综合学校、举办高中分流班作为职教事业发展的增长点。为了突出职成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各地重点抓了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等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各种培训40万人次,转移就业7万人次。全市各类职业高中、中专班共有在校生27000多人,呈平稳增长趋势。
师资队伍素质稳步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市始终坚持把提升老师素质作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力加强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和强化。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85%和75%,比“九五”期间分别提高了14、20、38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顺利地完成了以定岗、定编、聘任、分流、实施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工作目标考核制、结构工资制。全市分流老师7000多人,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工作效能。目前,全市近3000名中小学校长实现了持证上岗。针对教师学历基本达标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及时转移到教育理论、教学业务、教育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强化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全市每年用于教师经费超过300万元。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狠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市教育系统集中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全市教育系统成为风气正、形象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行业。
辛勤的工作,换来硕果累累。我市教育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多项表彰,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团体优胜奖”、“全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近百项荣誉称号。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将教育放在社会建设五有目标和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未来的全市教育,将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普通高中质量三大突破,构建与绥化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三十年已经过去,新的历史时期,相信素质教育之花将会开遍绥化大地。
来源: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