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问题困扰中小学生
2008-12-19
2008年12月19日07:25    台海网

  台海网12月1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张向阳/图) 从2003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走过整整五个春秋了。五年来,“中心”的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为全市中小学生架设了心理沟通的桥梁。而“中心”最近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来咨询的过半中小学生受到学习问题的困扰。

  学习问题排咨询首位  

  五年来,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受了数千人次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和电话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从今年3-11月份统计的数据中发现,来访学生的主要问题及其比例是:学习问题(占50.8%);情绪(抑郁、焦虑等)困扰(占28%);亲子关系(占27%);同伴矛盾(占9%);个性缺陷(占8.5%);青春期困惑(占7%);师生矛盾(占4%);不良行为(占3.4%)。

  在上述问题当中,还包括意志薄弱、考试焦虑、网络成瘾等方面的问题。在以上各种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或互为因果的关系。以上数据表明,来咨询的过半中小学生受到学习问题的困扰,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前三大问题依次为:学习问题、情绪困扰和亲子关系。

  折射大量的背后问题

  “中心”成员、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黄碧芬老师分析,以孩子学习状态不良、成绩下降显著为特征的学习问题背后,蕴含孩子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具体问题,比如学习适应不良、学习交往互动不足,有问题得不到思想方法、能力层面等指导,与同学、老师、父母沟通不畅,孩子自身需求得不到理解和回应等等,在这些问题背后,又派生出不良情绪。

  孩子欲求不达、人际交往中不被理解和接纳也都与情绪困扰直接相关。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孩子的情绪困扰会更为突显。情绪不是孤立存在的,情绪是一个信号,反映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一如现在一些孩子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的出现,涉及了孩子对社会、家庭、学校的认同与否,对自我接纳与否等诸多问题。

  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更为深重。孩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是从小奠定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长的自身素养影响孩子,大量学习适应不良的孩子意志品质薄弱,自律能力不强,对家庭、社会关爱程度不够,有些高中生只知听歌、玩电脑,对集体秩序、家庭建设十分漠然和麻木,眼看父母痛不欲生自己却可以无动于衷。亲子关系的紧张,除了有家长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因素,还有 “学习成绩”这个因素,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又给孩子徒增了心理压力。

  黄碧芬老师认为,孩子不是不可救药的,关键在于给孩子什么样的指引。如果我们的指引与孩子的能力不匹配,必然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我们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合他们发展的、可操作的指引与指导。而作为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要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全日制为厦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服务和帮助。

  家长要做首任辅导员

  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高思刚老师说,层出不穷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扰现象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不是简单的家访、打电话,最好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让家长掌握一些心理辅导、心理沟通的技巧,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辅导员。

  高思刚老师还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一两个心理老师,要加大培训力度,让所有老师都能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基本技能,能运用心理学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老师心声

  走过五个春秋,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默默的付出,但老师们心是甜的———

  帮助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许宗和(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

  经常听到家长们说:“要是早点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早就把孩子带到这里来了……”还有家长一来就说:我们是朋友介绍来的;更有家长说:我们花了多少冤枉钱到某些机构去咨询,也没解决问题,想不到来这里以后,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我们看到,许多孩子从最初被家长“诱骗”来,转变到自己乐意来。

  有一对家长,为了孩子迷恋上网影响学习的事无计可施,辗转托熟人介绍到中心来咨询,经过深入交流,家长明白了,正因为自己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错失了几次关键的教育点,加上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不得法,才造成现在的后果。他们决定从改变自己开始,再图改变孩子……

  有两个姐妹同时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访,起先只是为了解决妹妹的孩子的问题,没想到姐姐在一旁观察、交流后,就要求也谈谈自己孩子的问题;更没想到下一次,又带来了在外地工作的另一个妹妹及其孩子来访。

  每当看到家长和孩子们愁眉苦脸地来、喜笑颜开地去,听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声声感谢,内心十分欣慰——— 我们做的是助人自助的事,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是帮家长排忧解难的事,是能让一个家庭幸福和谐的事,是好事、是善事,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也是幸福的。

  感受到了的乐趣与价值

  陈彦(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教师)

  咨询中心5岁了,这是一件令人欣喜而自豪的事情,因为我与中心共同成长,在中心我感受到了乐趣与自我的价值。

  在我接待的个案中,很多孩子都是家长“骗”来的,幼儿园家长——— “你去和老师聊聊天,我给你买一辆赛车”;小学家长——— “就聊一会儿,我们马上去吃必胜客”;中学家长——— “老师帮你测测字,这个星期多给你50元零花钱”。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诱惑”下来到了我们中心,见到老师,一脸的不耐烦,开启他们的心灵世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不断地努力着……

  渐渐地,他们在我们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们在分享着喜悦与烦恼,他们找到了释放的空间,“我有很多不满要发泄……”“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原来我也是这么棒!”“老师没提问我是因为要给其他同学机会而不是讨厌我!”“我其实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爱我才让我来这个陌生但又条件优越的地方!”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信誓旦旦地说:“我想改变,我愿意改变!”交谈中,他们的心门慢慢敞开,让我们进入了原先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他们主动和家长说:帮我再和老师预约,我还要来!

  “我的孩子改变了很多,感谢你们……”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要甘于没有鲜花与掌声

  李远(厦门金尚中学心理老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教师)

  每一方的心田,都需要打理和呵护,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和情感雨露的滋润,为青少年心灵成长护航。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五年了,作为咨询中心的成员,可以说,我见证和陪伴她的成长,触摸到不同孩子心灵的颤动,体味到不同家长的复杂情感。几点感悟向大家一起分享。孩子:要有主动性参与

  有别于平时在学校做的咨询绝大多数是学生主动上门寻求帮助的,来这里咨询的孩子不少是家长带来的甚至是“押”来的。所以,咨询老师往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咨询,而是宣传咨询工作,激发孩子咨询的主观愿望。只有孩子有主动求助愿望、愿意信任心理咨询老师并敞开心扉的情况下,和他(她)一起讨论他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才有效果。有的家长以为我把孩子带来了,问题交给你了,忽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工作,把心理咨询当做能够包治百病的工作并对心理咨询抱着过高期望是不妥当的。家长:更需要接受咨询

  很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中心咨询,问题主要集中在 “学习困难”、“考试压力”、“亲子沟通”、“同学关系”、“情绪问题”、“上网成瘾”等。但咨询中我感觉到实际上家长更需要接受咨询,为什么呢?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独立性差,社会化以社会模仿为主要方式,受父母的影响还很大,而我们的家长却缺乏教育引导的意识、方法、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老师”该怎样当,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老师:甘于没有鲜花掌声

  心理咨询工作,是没有鲜花与掌声的工作,你帮助了别人,没人会在外面帮你宣传,甚至他们希望你忘掉一切,而作为咨询老师的职业道德,你不能把你咨询成就拿出来说,你必须严格保护别人的隐私。所以从事这个工作注定必须忍受默默无闻,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目前到中心值班的心理老师基本是义务的而且是牺牲周末的时间来工作的,有时整个上午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由于要求咨询的人多,一个上午给一个咨询老师安排3-4个来访者,每个人次4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在10分钟的时间里,咨询老师要迅速对上一个咨询做简单记录以便下一次咨询。而咨询工作本身又要求思想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半天咨询下来,整个人都感觉很疲惫。有时为了方便,还必须把电话留给家长或孩子……

  在中心做咨询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不过有一次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经过咨询以后,他的孩子变化很大,很感谢,并执意要送一本书给我。虽然我知道成功最主要还是依靠孩子以及家长的努力,但我还是很开心。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