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大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2008-12-14


余刚:大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2008年12月14日12:0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 人民网发起并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余刚教授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谢谢人民网邀请我来参加这样一个论坛。高等环境教育是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30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高等环境教育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我想利用这个时间,简单给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国家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所做的一些重要贡献,同时展望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应该说,我们国家的高等环境教育实际上是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成长起来的。它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回顾我们的历史,可能在1973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些高校开始开设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程,或者建立一些相关研究方向。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当时有7所高校以不同的专业开始招生。在1978年,有10多所学校设立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等不同的专业。

  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真正完整的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中间的十年时间。1981年国家开始设立环境方面的硕士点,在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专业方面的博士点,在1984年,教育部正式确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等作为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9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定位为一级学科,就是和我们以前说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层次的学科体系。1998年批准设立“环境科学工程”这样一级学科博士后的流动站。至此,我们国家由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最近十年的时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的巨大需求,很多这样的学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以环境工程为例,大家可以看出来,1999年,实际上我们国家才150多所,1977年只有几所高校,1999年有150所高校设立“环境工程”的高校,2006年有300所设立“环境工程”高校。当然还有环境科学的专业,全国有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除了环境专业教育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开展了在非环境专业里面环境教育。也就是不仅培养环境专业的人才,还要对其他的非环境专业人才进行环境教育。比如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设,开始构建面向非环境专业的绿色教育的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160多门这样的课程。比如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主讲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目前选修的人数已经达到一万多人。因为很多的同学不是从事环境专业,今后出来以后肯定也会在政府、企业、研究各个方面去做工作,如果他们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是非常重要。

  概括一下,我们国家的高等环境教育,从全国而言,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根本没有,到目前举世瞩目的高等环境教育的大国状况。从环境学科来说,也是从当时没有这个学科,到目前有一个完整的环境学科的体系。从一些大学来讲,从当时的无,到现在构建了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院系。目前在各个国家里面,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比如前100名大学里面可能都建立了独立的环境学院或者系,从事环境教育。

  第二方面,在过去30年里面,我们国家的高等环境教育,为我们国家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首先培养出了专业人才。40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有两万多名本科学生,同时我们也有近万名这样的研究生,都可以输送到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当然,环境教育不仅是专业的教育,我们还为全社会,为所有的人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开展大量的活动。

  在环境科研方面,高等学校也是我们国家环境科技计划,比如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等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主力军,他们也产出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国家奖励以及专利,还有研究的论文。这里有一个图,我们最近在做一个调研情况,比较近10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国际一流的大学,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对比,我们发现我们的论文水平,这些年上升得非常快,达到他们同样水平。

  同时高等学校也为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进一步示范和建立国家不同的区域层次的示范区域里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然高等教育也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环境保护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比如,刚才演讲的王教授在国家环境法建设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国家最近刚刚出台的《环境经济促进法》里面做了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国家重大的战略,像正在进行的国家宏观环境战略研究方面,同时也在重大的环境事件的应对方面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持。比如说像今天我们提到的十大事件里面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圆明园环评事件,还有北京2008空气质量保障,我们的高等学校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展望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们都提到了,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环境质量非常不好的环境里面,我们的高等院校,同样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说,从未来的发展来讲,从全球环境问题,从气候变化等等全球的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这样一个制约我们国家今后未来发展的瓶颈的问题,以及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都需要我们高等教育。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肩负着很大的重任,我们也需要提供非常好的、先进的、适合我们国家国情的技术。当然我们国家的高等环境教育也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未来我们要不断地改革高等环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等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形成各个学校的特色,并不需要千篇一律,所有的大学都是一种的模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全面提高我们国家高等环境教育的质量。

  通过这样的一些努力,我相信今后高等环境教育仍然会为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