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3日09:50 中国体育报
兰州市城关区所属65所小学普遍存在着活动场地严重短缺,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里能够得到健身锻炼?日前,记者在城关区辖属学校目睹了精彩的大课间活动。
在兰州五里铺小学的操场中间,孩子们用粉笔简单地画了一些圈,一个人站在中间打沙包,一群人绕着圈往中心跑,谁被打中就要退出游戏,伴着欢快的笑声,孩子们兴奋地往圆心冲。
“我们的大课间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眼保健操、自主活动、广播体操等。在几年的摸索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活动的项目很多都是学生们想出来的,有很多自创游戏、传统游戏,像抓石子、抖空竹、踢毽子等等,每次大课间,全校的活动项目就有20多种。”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的老师介绍说。
从兰州市驱车近半个小时到达城关区青白石乡白道坪小学。
太阳刚刚照进不大的操场,每个角落都暖暖洋洋的,完全感觉不到西北冬日的寒冷。没有塑胶操场,没有太多的体育设施,这个铺着红砖的操场却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自己削的大陀螺,一根木棍拴上一条绳子抽打陀螺。农村男孩子们额头上挂着亮晶晶的汗珠。
在校园的另一处,蒙古族歌曲响起,伴着孩子们欢快的脚步,锅庄舞跳起来。
“大课间能在农村学校推广,给我的是一种感动。学生们能在课间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这不仅仅是体质上变化,还有更多精神上的改变。”兰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郝学生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前几年来农村学校,这里的孩子很羞涩,见了陌生人扭扭捏捏。现在他们和城市的学生一样,每天有自己的两个大课间,而且参加全区观摩、参加全区的评比,短短几年时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自信了很多。”
据了解,目前,在兰州市城关区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中,自主活动已经成为释放孩子们天性的场所。一些传统的游戏项目被学生们再次玩起,民族游戏也成了各个学校学生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场地不够,孩子们就尽量选择一些占地比较小的活动,各年级的学生轮流参加大课间活动。各校都在自编操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色,活动内容与季节的变化相结合,在每一个学校的大课间,都能看到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玩耍、一起做操的身影。
兰州雁滩小学从开始推广大课间至今,已经推广了六七套自编操,其中有交警模仿操、武术操等等,一般一个多学期就会换一套。
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道:“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运动密度平均保持在75%—80%左右,以达到真正的锻炼目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每天至少一个大课间计算,每周学生大课间的活动时间150分钟,再加上每周3节体育课的120分钟时间,城关区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基本可以达到1小时,而一些学校有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锻炼时间就更加充足。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