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需要改变
2008-12-05

稿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2008-12-05 08:37:38

    新华社哈尔滨12月5日电题:就业“寒冬”中,大学生就业观需改变    

    新华社记者曹霁阳、刘景洋    

    为什么同一所高校毕业,3年前表哥能签到月薪4000元的工作,而今自己面对的是只有1000多元底薪的岗位?22岁的王春杨对此怎么也想不明白。    

    “或许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吧?”王春杨苦笑着说。面对就业现状,大学生们陷入“内心的挣扎”。

    供求调节下的“理性回归”  

    尽管并不满意,王春杨还是与一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月薪1200元,得做一整年的一线销售,而他所学的专业,是当年热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签完协议的王春杨说,自己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远离家乡和一线销售都难不倒他。 

    一年前,毕业于长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权煜棋曾说过类似的话,不过,在他签约上岗后的第三个月,便无奈地选择了“跳槽”。那是一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一线工作是灌装香肠。权煜棋给记者呈现自己满是伤口的双手时,委屈得差点哭出来。    

    与权煜棋一起进工厂的10多个大学生中,他是倒数第二个提出辞职的,他们中的多数人干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打道回府”了。    

    一些用人单位的管理者向记者反映,这些年来招收的大学生总体质量下降。    

    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黑龙江青少年研究学会副会长张大生表示:虽然有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但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确实朝着越来越务实的方向发展。总体看来,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可以解释这一切,那就是就业市场说到底要受供求关系调节:当企业需求大于人才数量时,毕业生的选择余地就大,就业情况相应较为理想;反之,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就会加大。在这只“无形的手”的操纵下,用人单位会招收到自己需要的大学生,而真正有能力的大学生,最终是不会被埋没的。

    不出校园的“突围”考验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许靖对记者说,现在大学校园内明显存在“求知派”和“求职派”的区别,即一部分学生一心钻研本专业,不参加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专业成绩一般,却在高校中的各种场合出头露面。眼下的就业竞争,好像是这两派的“角逐”。    

    用人单位往往十分挑剔,他们既要求成绩又看重能力,而这样的“人选”大多属于高校下属主要社会组织的学生干部,且早就被校方以“保送研究生”或者其他优厚条件留校工作了。    

    中国人民大学的孟庆峰,在校期间不仅担任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而且因为读日语专业,每年暑假都可以被交流活动选中,赴日本访问。    

    2008年就业季节刚开始,就有外资企业要与他签约,可他坚持报考国家公务员。他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任何企业的发展前景都是未知数,而国家公务员相对稳定。    

    他坦言,面对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保送”和“考研”对自己而言都有诱惑力。可一想几年之后仍然要面对就业,就放弃了继续深造的念头。    

    与孟庆峰不同,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吉林大学的刘日立就做出了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的选择。如今面对金融危机,她暗自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改变“机会成本”的捷径。    

    当记者问及就业问题时,她显得无所谓,“就业是十分复杂的事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打算,个人所学专业、未来从事的行业、未来生活的城市,以及工作单位的类型和规模、工资、户口、住房、福利,还要考虑签约的时机、父母和男女朋友的意见……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看谁能突出重围,最先冲向胜利的彼岸。”刘日立说。    

    应届大学毕业生焦旭锋决定,毕业之后去西部工作,他把这一选择看做是“突围”的最佳路径。    

    他说,在结束了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后,他开始考虑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经过与大学老师和父母反复商量,他最终做出了毕业后去西部工作的选择。    

    他认为,前往那些需要自己、且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去奋斗,没有什么不好。其实,年轻人是棋子也是金子,能不能发光,在哪儿发光,全看自己的。

    大学生需改变“就业观”    

    眼下,像焦旭锋一样积极投身祖国边远地区建设的大学生不是很多。    

    焦旭锋的同寝室同学丁磊,近来有一件事令他后悔。    

    在一家中直单位的面试过程中,主考官问他是否愿意去青海的分支机构工作,丁磊当时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不想去。”结束面试时,他看到主考官在他的简历上画了一个“X”。让他向往已久的这家中直单位与他擦肩而过!    

    丁磊对记者说,其实去青海工作也没什么,因为那里的竞争压力不那么大,自己肯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退一步说,这种中直机关单位各分支机构间的流动较频繁,如果干得好,自然会被调往更好的岗位。    

    最近,腾讯网发起对大学生求职预期的调查,在2万多条回复中,本科大学生大多对自己未来月薪的期望是1000元至2000元。在“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这一项调查中,“难”“烦”“不逢时”“无奈”等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    

    不过,丁磊和同寝室的同学觉得,让他们真正感到“寒冷”的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是自己陈旧的“就业观”。    

    哈尔滨一家窗饰制造有限公司经理王虹对记者说,为了吸引大学生,公司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按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种保险,还有落户口、免费食宿、购房由公司担保免交首付、安排子女上学等。    

    王虹表示,企业发展确实需要人才,我们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来实习,希望能够招到更多优秀的大学生。(编辑:李建平)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