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勿追求“强刺激”
2008-12-04

2008年12月04日 10:04 来源:解放日报

  朋友8岁的女儿一天放学回家,心事重重。原来,老师在生命教育课上,让每个孩子写下5位亲人,然后把亲人们一个个划去,表示他们先后死去。许多孩子落笔艰难,在划到“妈妈”时失声痛哭。还有学校开展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教育活动,学生们的“遗书”五花八门:“爸妈,我的压岁钱放在小柜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国内中小学重视生命教育固然可喜,但一些教育方式值得斟酌。老师创设悲伤情境,让学生直面死亡、“体验”死亡,的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死亡很可怕,失去亲人很痛苦。但,这并没有让学生激发出多少对生命美好的感悟。

  生命教育涵盖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关怀等内容,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和避险技能,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能够认识、欣赏、尊重生命。人类接触死亡时产生的留恋、畏惧等本能反应,与欣赏和尊重生命的自觉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生命教育不能追求“强刺激”,应该润物细无声。春花夏草,展现生命的蓬勃;残奥赛场,激发生命的潜能;舍生取义,彰显生命的壮丽;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则显示出生命由绚烂归于平静的状态……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用作生命教育的载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循序渐进。

  当然,生命教育不能回避死亡,关键是如何设计教育活动。本市某中学一名学生与白血病顽强抗争后不幸去世,学生们有的震惊、有的悲伤、有的漠然。学校为这名学生举办了追思会,其父母含泪讲述孩子如何顽强与病魔抗争,如何挂念学业等,唤起许多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所以,围绕“死亡”展开的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超越传统的恐惧心理,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欣赏生命。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