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09:17: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知名人文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针对当下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调整“大跃进”心态。最近10多年,中国的大学教育热火朝天,从上到下都在搞“大跃进”,好处是大家都有干劲想把大学办好,不好的是大家都“迫不及待”:钱都已经给了,怎么还没 得诺贝尔奖?怎么还不是世界一流?整天逼,逼急了,学校就可能造假。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北京大学1993年拆南墙,2001年又重建南墙,前者代表了向市场与社会的“转向”,后者则是对这一“转向”的反省,形象地反映了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10多年间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张力中左冲右突,上下求索。
——警惕“标准化”迷思。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大学”。在流行“与国际接轨”时,还必须理解:第一,大学要接地气;第二,大学要千姿百态。一所大学,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方向,比什么都重要。几年来,各大学应接不暇的评比,好处是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若干原本不太合格的大学的办学条件;缺点是加剧了大学的雷同化倾向。因为既然有了“标准答案”,谁也不敢怠慢,不造假已经很不错了,没有一所大学敢“另辟蹊径”。
——重建大学城的“校园文化”。各地方政府花大价钱一次性建成的大学城,到2005年已有46个。由于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使得本就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缺少了师生间的交往,学生的精神成长必然受到影响。□(文/周大平)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