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何需非懂《论语》?
2008-11-17

谷木人(北京)    2008年11月17日08:0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专家、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5日在江苏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高端科技报告会上,向大家诠释了如何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原来,1997年杨叔子快从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现代快报》,11月16日)

    按说博士生论文只要通过专家评阅及双盲评审,导师就得和班主任商讨协助安排博士生参加论文答辩事宜。可师从杨叔子院士的博士生却有些倒霉。他们除了按《论文答辩流程》做好各种准备外,还不得不增加一项额外负担——熟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这对于既忙于毕业论文,又忙于“寻出路”的博士生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负担,让笔者不由得不为他们叫屈喊冤。

    至于杨院士为何要立这么一个“规矩”,他给出的解释是:基督教世界,所有人都读《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古兰经》。作为中国人,他认为应该读《论语》和《老子》。并称,“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并美其名曰把“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听完杨院士这番解释,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笔者简直是狂晕!疑惑有三:

    一是杨院士所举外域外族人读《圣经》和《古兰经》之事,皆缘于其浓烈的民族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宗教信仰本就较淡,尤其70后、80后等,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新人类,他们信仰马列和毛泽东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基本都是无神论者,非宗教信徒,何以也“杜撰”个中国式的经书——《论语》和《老子》,让他们去顶礼膜拜?

    二是当代社会,对“人性、理想大有好处”的书籍,多不胜数。包括马列、毛选、党章等,哪个不是让人开启智慧、明辨是非,教人修身养性、做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几千年前的孔子、老子再英明,他能断定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间尘事?学习他们在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思想精髓”,还怎么能适应了现代社会,体现出“与时俱进”?

    三是论文答辩,需按论文答辩的规矩办事。只要博士生按照答辩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就得按章办事,给人安排答辩。怎么能提非分要求,挟答辩以令背《论语》,这倒有点“仗势欺人”、非孔孟之道的做法了。

    把“科学和人文”结合没错。但得弄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人文。背熟《论语》和《老子》不等于就是懂得人文、拥有人文。无论什么时代,做有思想、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雅士,才算有人文。而且一定要符合时代特色。这种熟背《论语》偏执的“人文”要求,还是不要强加为好。给博士生一些自由,让他们插上科学、自由的翅膀,轻装展翅翱翔,这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才是真人文!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