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学生"也是"教育富矿"
2008-11-13

来源:资源网 作者:耿银平 发布时间:2008.11.13

    11月1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十一日,获得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伊瓦尔.贾埃弗来到北京三帆中学,与二百余名中学生对话讲述“坏学生”的故事。“大学里我没时间学习,因为我忙着玩儿呢”,年近八旬的伊瓦尔.贾埃弗指着在家乡挪威上大学时的踢足球及滑雪照片,得意地称,非但这些他很在行,国际象棋、桥牌比赛,他也经常拿冠军。不过,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常常只够及格。“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虽没想过获得诺贝尔奖,但不断地努力和学习,会做到一切。”无独有偶,丁肇中曾坦言,“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的小柴昌俊也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
 
    “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捣蛋的男孩是好的”,“坏孩子”更是思敏敏捷、卓尔不群、另类创造力、注意力集中者,教育评价应该像东京大学那样,为“小柴昌俊们”提供和谐环境:打破俗套、跳出常规、颠覆传统、标新立异,将“坏孩子”也当作“教育富矿”和,充分引导、赏识和鼓舞唤醒。
 
    此种做法在我们这里根本就不能落实,“成绩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不容挑战的权威性评价标准,“坏学生”得到的是冷眼、饱受歧视、常受打击。传统评价机制就像大锁,锁住了教育者的新鲜思维,锁住了人们对坏学生的理性宽容,使“坏学生”放纵自己,“坏上加坏”,成了“弃儿”,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应该说,淡化成绩崇拜,注重个性发展的呼声已得到了绝大多数人认同,可业绩、成就更需要“升学率”来说话,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教育现象,教育者行为不属于自我思维控制,而更被行政约束和考核机制控制。教育在矛盾中步履维艰。
 
    在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讨会上,500余教育专家和老师异口同声,“把学生当人看”,言外之意,现在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已不将学生当作活灵活现、活力四射和有发展潜能的“人”看了,而是当成了“知识容器”,一味求全苛责,大力倡导模式化和教育机械化。以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年都统计录取了各省多少名文理科状元,基层学校更是为培养“状元学生”弄得头破血流。孩子应有的童真、妙趣横生的发展型性格,受到严重抑制。
 
    “坏孩子”成为诺奖获得者,这对“分数崇拜”和单一评价机制,再次提出了挑战。如果继续沉迷“分数崇拜”,小而言之,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就成了零,大而言之,缺乏竞争性、创造型人才和另类人才的国家人力资源要想在世界之林拥有一席之地,难。所以,教育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分数崇拜”、“状元崇拜”的顽劣性,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让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及时充分的开发。否则,有可能成为“牛顿第二”和“爱迪生第二”的孩子就会受到“封杀”和冷眼,那才是教育犯下的最大罪行。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天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首次提出了“特招录取”制度,上海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将越来越注重评价标准多样化。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多了,个性学生被接纳了,形成了浓厚的社会赏识氛围,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才能得到及时改进,“坏孩子”才能真正也成为我们的“教育宝贝”。

来源:资源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