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表示,高考改革不会对中山学子通往理想大学有太大影响。赵宇飞摄
本报讯从11月5日广东省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公布以来,由此引发的社会讨论就一直不绝于耳。在中山,不少教育界人士都一边倒支持新方案,认为此举更能体现公平。而中山教育部门表示,新学期伊始,绝大多数学校早已“闻风”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家长和学生无需恐慌,应平静对待。
变化:
高考时间3天减为2天
根据新方案,广东高考涉及科目由9门调整为6门,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各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不再设X科。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值各为150分;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满分值各为300分。
调整后,考生在统一高考中不考的课程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完成考核。同时意味着高考时间将由现在的3天缩减为2天。据了解,水平考试有两次机会,考生可以选择在高二或者高三的上学期末参加,成绩分A、B、C、D四个等级,与高考招生适度挂钩。
观点:
新方案可减轻学生负担
广东高考再次面临变革,虽然各地教育界对此评价褒贬不一,但记者采访时发现,中山教育界人士对新政都普遍表示欢迎,认为这样的改革不仅对学生更公平,而且能减轻学生负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山市一中副校长王锡文指出,现行的高考方案确实存在不合理性,因为不同学科的考生参加同样的X科考试,但成绩却要按照统一的分数线划分,容易导致“投机”现象发生,“而改革的好处是,把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变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样就等于文科学生与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与理科学生比,这样比较科学。”
中山二中政治科组组长石小红也认为“文理分科最能体现公平。”她告诉记者,新方案增加的学业水平考试,可以避免学生偏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高考之前进行,无形中也减轻了复习的负担,让学生在最后一年能专心备考。
对策:
教学方案早已调整到位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黄世勇告诉记者,本来只需承担选拔人才责任的高考,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却被赋予了太多角色,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导向等。因此,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其高考制度改革频繁却总是不可能达到理想。“但无论怎样调整,语数外三科的主科地位都没有发生变化。”黄世勇说,从这点来看,新方案实际上只是“小调整”,对考生整体影响并不大。
据介绍,一直以来,中山在高中教育上的发展都很稳健和务实,因此前两次的高考调整并没有对中山高考造成影响。从2006年起,中山全市高考总录取率已连续3年稳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实现万名学子上大学的目标,连续7年保送生人数位居全省三甲。
记者了解到,在新方案的出台过程中,省教育厅一直广泛征求意见,并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变化”早在教育界的研究之中。今年6月,中山教育部门就已召集了各校有关负责人开会研究对策,并在今秋新学期对教学秩序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目前,应对新方案的最好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黄世勇表示,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在课时和教学进度上都已经调整到位,家长和学生无需恐慌,尽可平静对待。陈雪芬
来源:广州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