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燃梦想 "扶贫助学"工程惠及万名贫困学子
2006-04-10
自从有了希望工程,贫困学子的生活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之后一系列扶贫助学活动相继展开,寒窗基金、助学奖学金、助学贷款……扶危济困,团结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让人们感到这个社会越来越有生机,每个人都生活在和谐相处,关爱相助的环境里。
今年我省实施的扶助万名高中阶段贫困生的工程,将惠及万名高中阶段、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这是辽宁省教育基金会的独创。它不仅充实了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环节的薄弱,同时也将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我省启动扶助万名高中阶段贫困生工程
从2006年起,我省启动"扶贫助学"工程,扶贫活动将惠及万名高中阶段、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
据了解,这一扶贫助学工程是由省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为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和帮扶活动"的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有关部署,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点好事,为教育办点实事,辽宁省教育基金会从2006年起,我省将启动"扶贫助学"工程,即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捐资助学,让贫困高中学子有学上。
今年,省委、省政府免除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读书难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高中阶段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难的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区、有些家庭这样的困难还很突出。省政府和各市已经出台一些相关政策,解决高中特困生就学问题。但仍然有一些特困高中生需要帮助。为此,省教育基金会决定,启动"扶贫助学"工程,帮助部分高中阶段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省教育基金会表示,开展这项工作,坚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等于帮助一个困难家庭脱贫"的公益理念,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公益活动当中。
2、辽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全程有保障
据悉,我省目前已建立全面解决困难群体子女上学难的救助机制,完善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程扶困助学体系,全省60.5万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其中有9272名学生免费读高中。
由省教育基金会募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高中阶段贫困家庭优秀学生奖学金,2005年12月16日向全省1000名贫困学生发放。
在义务教育阶段,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一费制"标准全部免除学杂费。2003年和2004年,全省每年投入"两免"补助资金9236万元。2005年,全省"两免一补"资金需求为1.6亿多元,其中省政府投入"两免"补助资金5800万元。实施"两免"政策以来,已有124.9万名学生受到资助。2005年实施的"一补"政策也有4.7万名学生受益。
在高中教育阶段,我省从2004年秋季起,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高中开办"宏志班",招收农村成绩优秀且贫困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宏志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不含教学辅助用书)、住宿费。省、市、县政府负责对"宏志班"学生给予适当生活补助。目前,全省有120所高中开设"宏志班",共有9272名贫困学生免费读高中。在职业教育阶段,省政府设立500万元扶困助学专项经费,帮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特困学生34619人。专项经费资助的对象是经济上特别困难、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城乡当年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无力支付学习期间全部或部分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困学生,原则上为每生每年1000元。据悉,全省各市共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既有国家助学贷款,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也有"绿色通道"、"爱心助学"等资助措施。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亿元,获得贷款学生约为8万人。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扶困助学工作,最近,省政府还设立政府助学金,并核拨资金6345万元,全省90%以上家庭特别困难的高校学生都将获得资助。
"公益事业,越做越觉得有意义。"
对于此次我省此次资助万名高中阶段的贫困学子的"扶贫助学"工程的发起,省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陈丽华向记者讲到了这样两件事:
不久前省教育基金会接到一个农村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她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但是家里困难,拿不起学费。孩子说她当时非常苦闷,特别想念书,觉得念书了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还有一件事:去年省教育基金会到抚顺调研,正好碰上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一个孩子,也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但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着辍学的问题。
"现在,从扶贫助学体系看,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已经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孩子不用再交学杂费了。在大学阶段,困难学子读书有困难,但有相关政策在支撑,比如国家助学贷款、寒窗基金、爱心窗口等,而相对来说,高中教育阶段接受资助的项目比较少,所以今年省教育基金会启动了这项工程。"
省教育基金会从1988年成立伊始就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工程来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活动。如"教育扶贫志愿者活动"、"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慰问偏远山区教师活动"、"情系山村孩子,关注农村教育考察活动"等等。到2005年,省教育基金会已经奖励6711名教师,表彰先进集体285个,组织多次送教下乡等活动。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4万余名。去年由省教育基金会募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高中阶段贫困家庭优秀学生奖学金,向全省1000名贫困学生发放。
从事教育扶贫工作已有18个年头的陈丽华,对于教育扶贫的意义颇有感触: "一直做公益事业,越做越觉得有意义。"
陈丽华讲到了参加工作后的一件事:1995年凌原发大水,省教育基金会给灾区送救灾物资。那一次,陈丽华也去了。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小男孩,穿着红棉鞋,一问说是村里给发的。男孩穿着的棉袄也显得松松垮垮,棉袄里面就是一件背心。陈丽华看到这些,不由得一阵心酸,他给了孩子100元钱,孩子竟然惊讶地说:"这么多钱。" 并保证,我肯定用在学习上。
男孩的家庭非常困难,爸爸患有胃病,干活吃力,妈妈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但每月的工资也就30元左右,姐姐在念中师。孩子的学习不错,很用功,在班级前几名。
从那次见面后,陈丽华就开始资助这个小孩念书。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农专,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孩子说他毕业后还要为农村服务。孩子的妈妈也感激地说:"要不是你资助,孩子肯定就念不出去了。"
"为贫困学生做事的确是一件应该做的事。"陈丽华不禁感慨地说。
档案
记者面前放着一份由省教育基金会提供的"辽宁省2005年高中阶段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名单",这些在学校里苦学奋进、在生活中备尝艰辛的好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辛酸往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面对家庭经济上的困窘,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他们不气馁,不颓废,用他们那颗稚嫩的心和柔弱的肩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在人生旅途上,迈出了更坚实的脚步。
"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爱心结的果"
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孙赫,在他七岁时就失去了和睦的家庭,跟随着身患虚弱症、每天靠蹬三轮养家的父亲生活。
上初中三年级时,父亲突然精神失常,发作时打人成了家常便饭,每次都是小孙赫承受着皮肉之苦。
素来以家务为主的奶奶,不得不背起纸箱沿街叫卖冰果以维持家中的开销。目睹家中之窘境,孙赫下决心辍学打工赚钱,不再让风烛残年的奶奶饱受辛劳。奶奶却说:"孩子,好好上学吧,今天我苦点,就是期盼着你将来读成书,有本事来照顾我。"孙赫发誓,一定要学出个样来,为奶奶争气。
中考时,他以高分被本溪市高级中学录取,但数千元的学杂费又使家我犯了难,然后就像是一场梦。在省、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他不仅如愿走进了校园,学校又为他减免了全部的学杂费和书费。他的心是暖暖的,他的梦是甜甜的,他可以心无旁鹜静下心来学习了。
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的是他,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还是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孙赫以高一年级整个学年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升入高二,如今的孙赫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孙赫总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爱心结的果。"
"知识能改变命运,关爱能助我成功"
鞍山市第九中学学生王兰,是农民工的孩子,自幼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患胆结石,母亲患难与共有习惯性腰脱,家庭生活艰难。父母进城务工,把全家也迁进了城里。由于父亲有病舍不得医治,终于有一天累倒,被邻居送进了医院。高额的医疗费对于这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清晨,王兰目送着父母忙碌奔波的身影;夜晚,她拿出优秀的学习成绩单宽慰他们疲惫的身心。从高二开始,她就再没有向父母要钱交学费了,她把平时省下来的午饭钱用于交学费。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了她的家庭现状,纷纷解囊相助。去年底,她得到了省教育基金会发放的1000元奖学金,不但补交了2005年学费,今年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王兰家是低保家庭,她曾把低保证视为耻辱,如今她却深切感受到了它所包含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家庭里,关爱、帮助、优抚,是党和政府的政策,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感受到了温暖、幸福和希望。王兰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关爱能助我成功。"
"将来我一定用所学到的本领为农村服好务"
锦州市义县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的白勇,曾经有一个温暖富裕的家,爸爸是个很精明又勇于吃苦的人,凭借着高超的木工技术,在省城搞过装璜,回到家乡后开了家饭店。那时候,他们家的日子过得相当红火。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10月,爸爸被确诊为晚期肝癌。妈妈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救爸爸的命。为了不影响白勇学习,所有的亲人都瞒着他,告诉他,爸妈又到省城打工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从爷爷、奶奶、舅舅的表情中白勇觉察到了家里的不幸。
为了治好爸爸的病,家中的积蓄花光了,妈妈将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了,最后竟连房子也低价卖掉了,然后又开始借债。
在爸爸弥留之际白勇才知道了真相。他终于见到了已经骨瘦如柴的爸爸。2001年正月十二,在他才13岁时爸爸就永远地离开了他。
爸爸去世后,舅舅收留了白勇母子俩。后来学校知道了他的遭遇,给了我减免学费的待遇,还帮他结上了对子。
2005年9月,白勇终于迈进了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校门。去年年底,我还得到了辽宁省高中阶段家庭贫困优秀学生奖学金。 白勇说,他不会讲豪言壮语,他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不会让资助我的人失望,将来我一定用所学到的本领为农村服好务,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让人们的夙愿变成美好的现实。"
"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王健炜,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应届高考生,对"贫穷"的理解要更深刻,但他从不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
在他还是呀呀学语的幼童时,就和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对健炜的要求非常严格,使他在学习上不敢有一丝懈怠。母亲身体不好,不但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脊髓缺损,还因为与父亲生气而患上了心脏病。懂事的健炜从小就知道帮母亲分担家务。劈柴、挑水、生火、做饭,他都做得非常熟练。
政府和社会没有忽视健炜家的贫困,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了很多扶持。母亲下岗那年,他们家陷入了困境,他第一次面临着付不起学费的尴尬局面。交学费那天,他在去学校的路上,一直思考着如何向老师提出晚几天交学费的请求。当他到学校还没去找老师时,老师却先找到了他,告诉他这个学期的学费可以少交一部分。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接下来,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他们家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待遇。
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减轻了他的负担,没有了压力,健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深知,我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学习。同学谈论《流行花园》时,他在学;同学讨论世界杯时,他在学;同学交流周杰伦时,他依然在学。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学升入初中,又从初中考入重点高中。
来到第一高中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诫自己,对待学习一定要百分百地认真,否则将愧对所有关爱他的人。两年多来,在他充实而又积极的学习生活中,留下了一串令人欣慰的足迹。他连续两年获得校综合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称号。他还在奥林匹克化学和数学竞赛中分别获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越来越近了,全相信在人生的考场上,他会向母亲、向社会、向所有关爱他的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爱,让我走出了自卑的个人世界"
沈阳市第一中学的芦峰,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他的母亲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芦峰,是母亲最大的希望。为了改变命运,更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芦峰整日埋头于书海,苦作舟。也许是逆境造就了一个好学的头脑,经过不懈的努力,芦峰的成绩在学校已名列前茅。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关爱和温情的社会大家庭里,让芦峰体会到了幸福。他从内心深处感谢曾经伸出过热情双手的人们。每当困窘降临时,他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不仅帮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更给了他心灵的支持和慰藉,使他走出了自卑的个人世界,融入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去。
"在爱和关怀中,我会一天天长大"
阜新市高级中学的王雨时,曾在一个完整的家,爸爸在阜新孙家湾煤矿上班,妈妈下岗在家,奶奶年老多病,家虽不富裕,但却是温馨的。在2005年2月14日那场矿难中,他失去了最爱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母亲的精神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在那短短的几天里,雨时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苦难。
就在家里最绝望的时候,市领导来了,了解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当即安排了对他们的救助措施。经过市领导、教育局领导与学校方面的协调,免除了他的学杂费等一些费用,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老师鼓励勇敢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同学们去家里看望他,还给他送去了自发组织筹集的捐款。
失去父亲是无比悲痛的,但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是幸福的。雨时告慰父亲:您安息吧,在您走后,您的妻儿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护,人间有爱是幸福的,"在爱和关怀中,我会一天天长大"。
感恩
我们的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邻里互帮、师生互助的感人事迹彼彼皆是。几乎每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身后,都发生过互帮互助、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孙赫说,省教育基金会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求学路上的一次经济援助,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激励,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贫困并不是获取援助的资本,只能是催我前行的动力。
鞍山市第九中学学生王兰: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生命。我将用我的孝心,让他们晚年幸福;我更要感谢那些曾经资助过我的好心人,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将用我的爱心,将扶贫助学这个爱的火炬传下去;我要加倍努力学习,用我的忠心,回报我的祖国,回报爱我的社会。
沈阳市第一中学的芦峰说,爱是永恒的,爱是薪火相传的,是永远没有终点的接力。今天,我们从爱中汲取了力量,明天,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同样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我们会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特别是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共同进步。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我们会牢记:"把爱国情、师生情、父母情、同学情洒在自己求知的路上。"
阜新市高级中学的王雨时说,我想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投入更多的爱,去爱社会,回报社会。我要更加刻苦地学习。我知道社会上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不幸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也许比我还要艰难,但我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像省教育基金会的领导爱我一样,都被爱着,被关怀着。
备忘
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我省希望工程自1992年月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截至目前累计资助大中小学生23万,建立希望小学1100余所。
寒窗基金:从1996年起,为保证当年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进入大学,省政府设立了"寒窗基金"。"寒窗基金",被老百姓称为"温暖工程"、"民心工程"。
助学奖学金:省政府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在全省高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主要改善特困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问题。每年全省给每个特困学生300元伙食补贴,学校按400元配套,每年资助特困学生3万多人。制定下发了《辽宁省助奖学金管理办法》,核拨助学奖学金6345万元,普通高校在校特困学生90%以上获得资助,计6万余人。.高校也采取各种措施,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帮助。开放资助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为贫困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另外高校每年从收取学费中提取10%作为资助贫困学生专项基金。
助学贷款:1999年,包括沈阳市在内的8个城市成为国家助学贷款首批试点城市,此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亿元,获得贷款学生约为8万人。
宏志班:为保障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对家庭贫困高中阶段学生的资助力度,从2004年秋季起,在120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高中举办 "宏志班",对"宏志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同时给予生活补助费。省两年共安排资金1492万元,使来自全省城乡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近万名学生免费接受优质高中教育。
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一费制"标准全部免除学杂费。其免学杂费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省和各市分担比例按财力状况分市确定。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将有较大提高,广大校长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儿童将享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