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 09:15
苏苗院
最近,媒体报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时的农学课程成绩并不很突出,专业课成绩最高88分,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袁隆平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这句话令人难以忘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能力培养的今天,值得所有教育者警醒和思考。当孩子马不停蹄地在“题海”中遨游,当孩子自得其乐地在虚拟空间里享受,我们是否想过,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将来种出属于他们的“水稻”?
袁隆平小时候几乎对身边的一切都有兴趣,他憧憬大自然,喜欢音乐,酷爱游泳。据袁隆平回忆,他的理想基础,源于6岁时的一次郊游,高中毕业后,才毫不犹豫地选择农业。现已78岁高龄的袁隆平,仍在田间研究他的超级杂交稻,这是他最初的兴趣和梦想在延续。而我们现在的孩子,除了学校和家里,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亲近自然、嗅探四季更迭吗?他们还可以在各种信息垃圾中保持一颗好奇、纯朴的童心吗?
袁隆平的母亲自小就给孩子讲尼采、历史、童话、民俗,在动人的叙述和愉快的交流中塑造孩子的灵魂。在她的教育观里,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袁隆平在“文革”期间和研究中所体现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锲而不舍的意志,与小时候他妈妈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息息相关。而现在,真正关注孩子品德状况的又有多少人?
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对袁隆平大学成绩的表态是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能力,袁隆平已经用他的杰出成就证明了这点。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也佐证了这一说法。教育者应该树立一种孩子健康快乐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让孩子学得更灵活点,让孩子的潜力可以阶段性地得到开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这又意味着什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14000余个稻穗的检查,袁隆平找不到“野败”;没有10多年田间的实践,袁隆平研究不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读书成绩和取得成果形成的对比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它不仅触及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识上的误区,也触及到了我们教育上的弊端。它在拷问:我们的教育原点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来源:温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