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两代大学生对话30年高等教育发展
2008-11-09


父女两代大学生对话30年高等教育发展
2008-11-09 10:10:1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 题:父女两代大学生对话30年高等教育发展

    新华社记者 吴济海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真有‘天之骄子’的感觉,我们戴着白底红字的校徽在街上走,完全可称得上万众瞩目!”

    “我的校徽也是白底红字,但我基本不戴,也没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倒是如果不上大学,周围的环境会让你觉得压力很大,因为现在上大学已经那么普遍。”

    ——这是一位1977级大学生父亲和他2007级大学生女儿之间的对话。

    父亲李彬,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977年冬天,中国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当时还是一名在河南农村锻炼的“知青”的李彬报名参加高考并幸运地被郑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录取,1978年春天踏入大学校园。比他小30岁的女儿李小舒,2007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

    父女两代大学生对上大学的种种感受,反映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我参加高考那一年,全国570万考试大军涌进高考考场,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不到5%。”李彬说。30年后李小舒走进考场,录取率已经超过50%,当年有约566万学子考入各级高校。2007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738.8万人,在学人数居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们大学毕业时,很少同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研究生教育也相对滞后。”李彬说。“现在可不一样”,小舒说:“我们专业的同学本科毕业继续读研究生的占多数,本科生直接就业缺乏竞争力。”

    30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与本科教育构成了比较合理的教育结构。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44万,在校研究生超过110万,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李彬对30年来中国大学学科和课程的变化更有切身体会:“我们上大学时,学科设置基本上是延续‘文革’以前的传统专业。课程还很不规范,有时上课就像现在大学的讲座。”“以学生教材为例,当时有的教材甚至是打印的讲义,不够规范严谨。而现在每门课程,都有多本相对应的教材供选择,甚至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用外国原版英文教材。”

    “是啊”,女儿十分赞同:“大学中还出现了很多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学科,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

    “现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也令当时的我们羡慕”,李彬说:“比如,现在国内院校新闻专业基本都会安排1个学期的专业实习,而且大多会到相关对口单位实习。我们那时就只有1个月的实习时间。”李彬教授微笑着说,“现在社会还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小舒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我们当时哪有这种机会呢?”

    “中国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你1982年就大学毕业了,还想穿这个啊?”女儿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制服。

    谈到30年前后的校园变化,父女俩的对比还有很多:

    “我们那时校园里外国留学生是‘珍稀动物’,我毕业时,班里没有同学出国留学。当然,我所在的学校是地方性大学。但当时全国各地学校都差不多,出国的非常少。”“我现在刚上大二,但不少同学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去海外深造了,国家这些年也加大了公派留学的力度。外国留学生在校园里也已经不稀奇了。”

    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有860人出国留学,2007年达到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目前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87万余人,辐射190个国家和地区。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变化太大,有恍如隔世之感”,李彬教授说,“国家在发展,再过30年来看今天的高等教育,估计又是天壤之别。”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