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换的是理念而不仅是校长
2008-11-09


大学需要换的是理念而不仅是校长

2008-11-9 10:23:59 来源: 山东新闻网  

    作者:杨亚军

 

  近日,原中国政法学校长徐显明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据了解,这是继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之后,第四、五所国家重点大学党政领导职务变动。由此,中国名校校长书记大换岗渐成高潮。(11月8日成都商报)

  大学领导职务调整,原因有多种:有的因为年龄原因正常退休,有的则是工作需要进行轮岗,外界也无需大惊小怪,近些年来,很多人对大学颇有微词,并不是集中怪某位大学校长,而是普遍认为我们的大学办学理念出现了问题。目前,许多大学的问题和处境具有相似性,并不是换一个校长就能解决的,大学中的政治至上、经济驱动比比皆是,遮闭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官本位、政治挤压、商业化的侵蚀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更像是一个政府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大学的教学、人事、科研等职能部门习惯于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缺乏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这种自觉地把大学纳入到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做法,客观上弱化了大学学术自由、机构自治的本质特征,放弃了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独特性格,扼杀了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里到处弥漫着推崇官阶、唯官是重、攀权附贵的庸俗风气,神圣的学术尊严被学术腐败所玷污,知识殿堂被亵渎,职称也不再是学术成就的标志。大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摇摆,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行为过度热衷,使得神圣的学府被人指责为"学店"。

  当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头脑清醒,更多地从办现代大学的理念上去换脑筋,而不是一味换人。遥看我国办大学的历史,起点其实并不低,清朝末期,中国大学在外力撞击和内力驱动下而走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直接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一开始就移植的是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民国时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进一步掀起了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的热潮,使中国大学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从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到清华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等思想,并在办学中付之实施,使20年代的北大、30年代的清华、40年代的西南联大集中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当时形成的许多大学的办学理念至今仍然被人们奉为主臬,弥足珍贵。

  时代在变化,大学也在与时俱进,大学自己传统的好理念不能丢,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堡垒" 不能变,以"教化社会、完善人格"为宗旨更需要强化,要改变的是缺少"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氛围和空气,需要根治的是"学术腐败"、"说假话"和"一切向钱看"的校园毒瘤。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