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26%大学生曾目睹舍友留宿异性
2008-11-07


调查称26%大学生曾目睹舍友留宿异性

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1:56  金羊网-新快报

调查称26%大学生曾目睹舍友留宿异性
在活动现场,参加讨论的学生显得落落大方。李斯璐/摄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陈杨 实习生 谢源源 通讯员 李燕

  看AV片普及学生性教育,把守贞教育改为责任教育……昨晚,第六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论坛在大学城举行,上千名大学生开场前半小时已经在举行论坛的礼堂霸位,迫切与各方专家各抒己见论性。

  对同居宜保持中立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婚前性行为、同居、结婚甚至生孩子的现象盛行,广州大学生是怎么看的呢?广州人口计生局副巡视员段建华昨日亮出惊人数据:“根据调查,26.31%学生曾亲睹同宿舍的室友留宿异性,其中41.1%是女生。”数据甫一抛出,就引发学生观众窃窃私语。

  对于婚前性行为,华工、广工、广大三支辩论队各有看法。华工队不赞同大学生同居:“我们是全日制本科教育,受环境决定不能脱离学校,同居对学习无益。”广大队的小东认同该看法,“同居很可能导致婚前性行为,女生有怀孕风险。应知女性的心和子宫是相连的,子宫受伤一次,就等于心痛一次,保护自己还是不要一时冲动,破坏一辈子。”

  广工队的小宁则不同意该看法:“如果‘同居’是出于生活需要可以另当别论,对于大学生同居,应该权衡利弊。别人同居,甚至发生婚前性行为,旁观者不妨保持中立,轮到自己时,就要审时度势,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同居、甚至发生性行为的能力和条件。”

  守贞为人还是为己

  昨日开场不到半小时,对于主持人提出的第二个论题“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性渴望与性压抑?守贞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就引来学生群起争论,各抒己见,足足辩了45分钟。

  广工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守贞教育一词带有歧视,应改名为道德教育。该同学表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隐私,只要认为是对的,即便后悔,也是成长的过程。“谈论守贞更多是强调社会责任感。”该同学说。

  该言论得到众多同学以及在场专家的赞同。人之初杂志社的总编黄效德女士表示,守贞教育不仅对女生不公平,对男生也不公平。大学生发生性行为前,首先要证实性行为的存在,第二是要接受自己的身体,第三是要预见后果,第四是能否承担责任。

  话题刚展开,广工的另一名学生立即表示贞节应该是精神和身体的专一,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引导,连手淫和性幻想都会认为是不正确的。

  “勇敢”男生大谈“性福”

  记者观察到,本届大学城性健康论坛中,台下的“焦点”更容易带动热烈气氛。

  在进行第二个论题“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性渴望与性压抑?”时,主持人突然收到一张匿名小纸条:“请问专家,广外的环境能为女生带来婚前性行为机会,我们学校的女生性压抑吗?”

  这个“八卦”问题,不仅“广外观战团”纷纷揣测是谁提出的敏感话题,也引起电视、报纸的媒体强烈关注。

  可惜,千呼万唤之下“提问者”仍不肯露面。突然,一名欲发言的“局外”男生把手举得老高,他还没来得及发言,已被摄像抢、闪光灯“重重包围”。

  “我是广外大三的学生,但我觉得大学城广外南校区女学生比较保守,不多见‘性解放’。我身处这个相对封闭的大学城,并不觉得‘性福’;相反,北校区靠近城市,而且校区帅老外比较多,她们会开放一些”

  此外,还有广工的女生观众“质疑”该性健康论坛的举办效果。我认为应该开展全面的性教育,让大家对性有足够了解。”

  大学生经典语录

  ●没有性也不会威胁生命。

  ●心与子宫是相连的,伤害子宫一次,就等于伤害心一次,建议别为了一时冲动破坏一辈子幸福。

  ●黄金周等于堕胎周

  ●性渴望是本能的,性压抑是属于人类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能压制自己的性欲,为爱守贞。

  ●贞节教育该改为道德教育,对自己负责,不要影响别人。

  ●如果没有日本的AV,中国性教育根本一片空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