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阳光受助学子与平山老区高三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本次调查中,调查者与受助学子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并在河北等十省市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问卷85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42.6%。该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个人生活成本、学习及社交情况、精神及心理层面情况、受资助及自助情况、就业择业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
吃饭是最大开支
分析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开支项目发现,膳食在各项开支中稳居首位,在831位受访的学生中,有776位将膳食费排在第一位,接下来主要是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的消费。尽管膳食排在首位,但他们吃得并不好。三分之二以上的学子们每天的膳食消费在5-9元之间,其中5-7元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0.8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吃饭一天不超过5元,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完成正常营养摄入的。
从贫困学子们买衣服的单价来看,绝大部分购买的是100元以下的衣服,主要集中在30-50元左右。可见他们在服饰穿着方面的消费是比较低的。
3/4贫困生来自失业和农民家庭
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以上的受资助贫困生是来自于无业失业和农民家庭。农民家庭的贫困生最多,占一半以上。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数在5人左右,而且平均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高龄的老人需要赡养,1/3以上的家庭有两个孩子,还有1/3以上家庭有三个孩子。30%左右的父亲只有小学学历,40%左右的父亲只有初中学历,而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父亲只有5%多一些。而就贫困大学生的母亲而言,其所受的教育状况更差,近一半只有小学学历,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则达到了78.63%。
2/3贫困生家庭年收入不足4000元
被调查的贫困生中,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就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二,在8000元以下的就占到总体的82%。从主要收入来看,有42%家庭还是靠传统的务农养殖维生;另外,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在外务工,微薄的打工收入也构成了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的学费在3000-8000元之间,平均来看大概在5380元左右。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他们的年总收入远远不够支付孩子的学费,还有孩子的生活费用。综合以上数据,他们的父辈由于缺少教育、缺少知识,导致现在的贫困。而他们的子女因为家庭的贫困又上不起学,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社会的不稳定。
82%的受访者肯定自身学习能力
调查中,有8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接受和领悟新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好或较好,并且有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学习技能不比周围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差。23.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居于前几名,约有一半的学子是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及最后几名的比例加起来只有7.1%,还有18.50%的学生表示还不清楚自己的排名,这由于有一部分的受访者为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所以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目前的成绩水平。在问“是否因为是贫困生而对自己学习要求更高”时,共有93.8%的同学持肯定答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贫困”是他们与其他同学相对劣势的地方,他们不能靠关系、靠金钱,只有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摆脱贫困,走向成功。
人生格言折射贫困生务实心态
在对受访者人生格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们的人生格言都比较务实。提及最多的是他们对于努力、付出与回报关系的理解。例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回答十分普遍。此外还有表达愿意吃苦,勤奋,实干的想法,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次是谈到了诸如逆境中的坚忍,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勇气、信心和乐观。比如“有钱难买少时贫”。这一点也许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的人生格言表达了他们对志存高远,勇于进取,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的欣赏,如“天生我材必有用”。
此外还有两类格言。一类是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报效祖国,关爱社会,为人民服务。另一类则是对社会所共同珍视的道德观念的认同。这一类显得相对分散,比如:诚信、宽容、施与、正直、奉献、团队、分享等等。
相似的家庭背景并不重要
在“择友观”的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交朋友时把“相似的人生观”这一因素摆在首位,“相互尊重”和“个体的兴趣爱好”居于二、三两位,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的择友观还是比较成熟的,在交朋友的时候更注重心灵上的交流。对于他们而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相似的成长经历并不是特别的重要。
超半数贫困生参加公益社团
社团是大学校园内最为活跃的团体组织。从贫困大学生们参加社团的情况来看,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社团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45.5%和45.1%,主动发起的达到6.1%,从不参加的达到2.7%。这一频次的分布在整个大学生中还是比较正常的,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与大势基本一致。而从社团的种类来看,我们发现,有一半(52.3%)的受访者都参与了公益服务类的社团,其他类型的社团参与情况则分布均匀。这说明受过资助后的贫困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有所增强,当他们目前还没有经济能力回馈社会时,就选择了在学校参与公益服务性的社团来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类公益服务性社团一般是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手语社、爱心服务社等。
150位受访者不愿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时,贫困学子们会向谁寻求帮助?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有150位受访者选择了“不想告诉任何人”,一个人默默解决。这说明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意找人倾诉和寻求帮助,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习惯于自强自立,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也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当各种困难和压力一旦到达某个他们不能承受的临界点时,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各种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和咨询等机构的缺失,也使得很多贫困大学生对社会机构信心不足或者说是求助无门。
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贫困不利于人际交往
在调查“贫困生”身份的不利影响具体有哪些方面时,受访者的选项突出集中在“不利于人际交往”和“不利于追求感情生活”上,分别占总人数的52.8%和40.3%。感情生活也属于人际交往的一种,朋友之间友谊或者感情的维系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纽带,也就是说经济拮据成为了贫困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之一。
把“不利于追求感情”单独列为选项,是考虑到爱情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象牙塔内的感情虽然不如社会上那般功利,但必要的经济支出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将此选项与“性别”和“有无异性好友”这两项进行交叉分析后我们发现,在选择“不利于追求感情”这一选项的275人中,男性190人,女性85人。而这其中,有101位男同学无异性好友,占53.2%;33位女同学无异性好友,占38.8%。由此可见,贫困在追求感情方面的不利影响相对男生来说更加严重,这也是与社会普遍的男女交往方式相符合的。
近一半贫困生没有异性好友
从统计情况来看,有近一半(44%)的贫困学生没有异性好友,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说明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面还比较窄,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紧张或是自卑。调查者在对受访者的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贫困生是为了面子或者是避免让异性瞧不起而有意识地不与异性交往。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67%)的贫困只有1~5个关系密切、能够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有6个及以上关系密切朋友的比例只有28.3%,还有36位受访者明确表示这样的朋友一个也没有。这表明贫困生的社交圈还是比较小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容易向人敞开心扉,因此朋友比较少,关系密切得更少。
贫困生月薪期望值偏高
调查者将学生期望的月薪和已经参加工作者的月薪做了比较,发现期望月薪为2001-3000元的比例和实际收入在这一区间的比例大体相当,分别为31.4%和27.3%。可见一部分学生的头脑清醒,能够理智现实地看待目前大学生就业前景和待遇,做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在3001-5000元和5000元以上这两个选项上,我们发现期望比例很高,分别为25.4%和23.5%,但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区间的却都只有11.4%,还不到期待值的一半。相应地期望2000元以下月薪的比例就很低。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存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物质上的贫乏使得他们比一般学生更迫切地希望经济地位能够快速得到提升。
当然这种期待本无可厚非,只要他们能够将之化为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在将样本数较多的十个地区与收入期待进行交叉分析后,我们还发现来自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学生中,收入期待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反而比较低,除了浙江生源24.7%以外,其余广东,江苏,福建,北京的比例均在15%左右。相对地来自内地各省学生对收入期待普遍偏高,均有20%以上的人要求月入5000以上,其中江西生源更是高达32.2%。
◆背景资料
“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以帮助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主旨。目前已经举行了五年,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浙江省扩大到现在的浙江、北京、山东等九省一市。目前已经有2500多名贫困学生在该活动的帮助下,顺利地走进大学校门。该助学活动在山东已举办了四年,目前已经有400多名学生得到了资助。
图①:在校平均月开支
![]() |
图②:电脑、手机使用状况
图③:参加社团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