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不缺惩戒缺爱
2008-10-31

2008年10月31日 10:15:09  来源:南方网

    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教育部官员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适当的惩戒教育当然有必要,但在笔者看来,接连发生的“弑师案”,并非由于惩戒教育缺位,而是爱的教育严重缺失所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看10月4日发生在山西朔州的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事件。杀害老师的学生刚进高中一个月,报道提到,“网上有知情者称,李明曾在初中时被一位老师打断过腿,而事发前,其父母正在闹离婚”。从中我们可以粗略推断,这个学生杀害老师,不是没有惩戒教育,而是惩罚过度——曾被老师打断腿,甚至由此恨所有老师。而且在家里也感受不到温暖。

    接着来看10月21日发生的一中学生因害怕家访杀死女老师的悲剧。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惩戒教育,在家里也没有惩戒,学生怕老师家访么?学生之所以怕家访,显然是怕老师给家长说了不好的表现,回家受到家长的惩罚(不仅仅是体罚,还包括多种形式,包括冷暴力)。

    再看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课堂上砍死老师的血案,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学生为何杀老师尚不清楚,但就有些社会舆论用异样的眼光看法大的学生,以及由一个极端伤害事件,推论出“80后”“90后”是冷血的一代,这种社会环境,让年轻一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了吗?

    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反思今天的教育,当我们感慨老师难当时,是否想到过教育者对于教育充满了爱?

    不容否认,今天仍旧有一些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好老师,但是,普遍而言,师生关系正趋功利化。在中小学,师生关系变为简单的分数关系,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很少有时间和学生谈心、沟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大学,不少专任学科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很少在课后再与学生一起谈学习,谈人生。在一些大学的新校区,偌大的校园,往往只有数万学生自行安排课余生活,至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大多早已变为“老板与打工者”。

    当然,今天的教师有很多“难处”,当学校对他们的考核要求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时,他们能不关注分数,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吗?当学校用论文、经费、专利作为评价指标时,他们能把大量精力花在不能在评价中起作用的教学上吗?那些充满爱心的教师,往往在上述评价体系中,由于达不到规定的数据指标要求,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教育是做人的事业,只有把教育对准人本身,才是真正的教育。不以人为本,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才是当今教育出现如此局面的根源所在。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谈惩戒教育,不过是进一步将教育粗放化、简单化,甚至会更加激化师生矛盾。(熊丙奇)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