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09:26:41 辽沈晚报
如今,由于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学在分配寝室方面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是家长、学生和学校都感到为难的事。 首席记者 王迪 摄
大学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可大一新生晓华还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就已先在寝室遭遇了人际关系的冷暴力。“我每天晚上回寝室,一进门都不愿意和寝室人打招呼,可进屋不打招呼又感觉气氛怪怪的。从寝室出去时,也从不跟室友们说再见。我总希望别人先和我打招呼,时间一长,我觉得寝室关系越来越冷淡。 ”“前两天我们班竞聘班干部,我竞聘成了班级的生活委员,可自打那天起,我更觉得寝室的人不愿意理我了。平时吃饭上课都是他们三个人一起走,我成孤家寡人了。 ”“我该怎么办?有时,真想去质问一下学校,究竟按什么标准给我们分的寝室,我对现在的寝室真是失望极了。 ”
晓华是一个特例,还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大学寝室是按什么原则分配的?昨日,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十几所高校,并采访到沈阳师范大学辅导员高一凡和沈阳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于琪。
寝室流行“2-1-1”模式
沈阳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于琪介绍,现在大学一般都是4人的寝室,这种寝室容易形成2-1-1的人际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其中两个人比较要好,一人中立,还有一个人比较独立。一旦比较独立的那个同学和那两个要好的同学产生了矛盾,两个要好的同学就会拉拢中立的同学将那名独立的同学孤立,使他遭遇寝室交往的冷暴力。
“咬尖儿”同学易被孤立
小王是大学寝室里的寝室长,最近寝室里两个同学常常跟她抱怨,另一个同学小李太“招人烦”。“别人得奖学金她就在那不服不忿的。电视她说看啥就得看啥,也不问问别人。 ”
小王所在的寝室一共就4个人,虽然她也觉得小李平时有些“过分”,但没想到另外两名同学早就对她忍耐不了了。“无论是晓华,还是这名不受‘待见’的同学小李,他们都是因为性格在寝室交往中出现了问题。”沈阳师范大学辅导员、有着五年学生工作经验的高一凡老师说。“晓华是太内向了,与寝室同学缺少交流。小李则是俗话说的“咬尖儿”的同学,其实这样的同学心眼儿不坏,他们又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寝室同学要学会忍让,别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
背景不同聊天插不上嘴
“她们三个人都是城市来的,经常在一起聊化妆品和衣服品牌。我也不懂,根本就插不上话。 ”大学生宋春雪来自沈阳市沈北新区财落乡,在沈阳市内一所大学上学的她同样遇到寝室交往的困惑。“缺少共同的话题,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与大家越来越疏远。”高一凡老师说,“每个人家庭环境都是不可改变的,但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他们谈论的你不懂,就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懂。或者干脆你选择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其他内容来聊。 ”
高校寝室都是咋分的
因晓华对分寝室方式产生质疑,记者通过电话和走访的方式采访了十余家高校的分寝情况。
沈阳大部分高校都是按学号随机编排或是姓名的首字母排序分寝室和床位的,避免将成绩好或者是成绩差的学生扎堆分到一个寝室,同时也避免同学或家长认为分寝不合理而引起纠纷。
部分大学还将分寝室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如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按学号随机编排寝室的同时,还注意将不同地域之间的同学合理分配。比如将南北方的同学分到一个寝室,这样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交往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还有的学校将班干部和党员有意识地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促进寝室同学更好地进步。
实际上,为了让寝室分配更合理,同学们相处更融洽,各高校都绞尽脑汁。但于琪教授表示,无论寝室如何分配,对寝室关系是否融洽都没有决定作用,关键还得看“人”的因素。
寝室交往应该主动
既然在大学住校不可避免,该如何调节自己适应寝室生活呢?
首先还是要分析矛盾根源在哪里,高一凡老师说,“寝室的环境是改变不了的,就得改变自己心态来适应这样的寝室。再就是有事不要憋着,跟辅导员和心理老师及时沟通,帮你想对策。 ”
于琪教授建议,遇到寝室关系困惑的同学不妨将“被动”变“主动”。“主动跟你的室友打招呼,真诚地帮助他们。不久你就会发现寝室关系不知不觉就融洽了。 ”
要关注寝室人际关系
大学的课程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学生与人相处的教育是否缺失呢?经过采访得知,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自己大学生心理诊室和心理老师,并开设心理健康指导方面的必修课。但是,对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进行专门指导和教研的学校并不多。
正如高一凡老师所说,大学寝室生活是重要的人生经历,如果这段人生经历不完整或者是有瑕疵,将会给未来的社会交往埋下隐患。试想一下,如果三四个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如何让他处理面向社会后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呢?
在此,本报也呼吁高校和教育界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走出交往的困惑,重新让大学寝室恢复成一个让大学生能够轻松生活的处所。
关于大学如何分配寝室,大学生如何适应寝室生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可以拨打电话024-96006发表看法。
来源:辽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