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童谣"是一面镜子
2008-10-24

2008年10月24日 10:49:57 天山网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一拉绳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这样的童谣出自10多岁的小学生之口,相信听到它的成人无不感到不解和震惊,并继而生出许多忧虑。

    相关专家称这样的带有不健康内容和思想的童谣为“灰色童谣”。“灰色童谣”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几乎成为一些学校和学生们之间的一种流行。与上世纪90年代改编唐诗儿歌,把枯燥的课本内容变成有趣、顺口的童谣相比,“灰色童谣”带有明显的愤世、暴力甚至色情内容,比如在一些小学生之间传唱的童谣:“上学苦、上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还有美眉睡。”

    在为“灰色童谣”侵蚀孩子们幼小心灵而忧虑的同时,我们不防把它看成是一面镜子,并从中找出其存在的根源。

    首先,“灰色童谣”是教育的一面镜子。其一,学生不堪学习重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期望加上以考试分数做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扭曲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天性好奇、贪玩、想像力丰富的孩子处在功利性的教育重压之下,唱出“上学苦、上学累”,要“背着炸药包”让“学校不见了”等宣泄不满的童谣就不足为奇。其二,健康的童谣难以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孩子成长和学习所需。童谣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健康而积极的童谣不仅可以让孩子释放学习压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自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以让孩子传唱的童谣却几乎停留了脚步,投入内容和思想健康向上童谣创作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更是屈指可数。当“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样的老童谣再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孩子们的口头传唱和心理需求之时,“灰色童谣”乘虚而入就不可避免。

    其次,“灰色童谣”是灰色成人世界和灰色社会文化的镜子。“人之初,性本善。”很显然,我们不能把10多岁的孩童唱出“灰色童谣”与成人世界里的一些灰色文化因素的关系归结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果争论,恰恰相反,正是灰色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导致了“灰色童谣”的横行。在成人世界里,当恶搞成为流行,当庸俗成为常态,当功利成为追求,我们难道没有想过其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在流行的社会文化里,当无聊、暴力、色情节目、影视和书籍充斥生活,难道我们还能期望孩子不受毒害?拿孝道来说,一首非常“不孝”的“灰色童谣”足以为成人敲响警钟并引发深思:“想快快长大,自己能当家,你长出白发,怪我不听话,外婆的白发,不是更多吗?”

    “灰色童谣”实质上只是孩子对自身压力的一种另类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对其忧心重重,更没有必要对其存在上纲上线。但反思和剖析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继而净化成人世界、规范社会文化,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和生活环境,创作健康向上的童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却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刘鹏

来源:天山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