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高考改革的"小白鼠"?
2008-10-09

  每一年高考关系到一届学生的命运,每一名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是需要尊重的个体。高考方案频换,看似对选拔机制的完善,实际上却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公。

    过去10年,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如此频繁的变动,在全国极其罕见。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46.25%的教师和76.7%的家长认为,“这是在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现代快报》10月7日)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它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备受诟病。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使这一选拔机制更好地适应教育新形势需要,成为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江苏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然而,作为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10年频换5个方案更像一场不负责任的实验游戏。每一次高考“城头变换大王旗”,就意味着之前围绕原方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将大幅度甚至全部调整,无疑将严重扰乱现有的教学秩序,造成学校和家长手忙脚乱,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选拔。

    不容否认,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教育部门想通过改革引导学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但这种朝令夕改的拍脑袋作法,违背了一以贯之的教育规律,使得讲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中途夭折,造成学习时间和成本的极大浪费。

    和所有改革一样,高考改革也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每一年高考关系到一届学生的命运。高考方案频换,看似对选拔机制的完善,实际却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更像一场赌博,每一届学生只能祈盼自己所参加的高考,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学习体系的,否则就注定要成为改革祭坛上的牺牲品。

    知识是多元的,高考方案调整实际上就是各学科之间的博弈,这就决定了学校和教师跟着高考走的命运。由于今年江苏高考方案规定文理科不分开划线,导致部分学校甚至动员所有高二学生都选文科,使得物理化学老师全部下岗,历史政治老师工作量增加两三倍。(《南京晨报》10月6日)

    诚然,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传统的“3+2”模式,还是灵活的“3+大综合”、“3+小综合”,褒贬不一是正常现象。教育部门必须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将其充分体现在方案中,并保持其稳定性,而不应今儿个“面多添水”,明儿个“水多加面”。请记住,任何人都不是改革实验的“小白鼠”,以折腾一批甚至几批人来检验高考方案优劣,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来源:搜学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