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捧红名师难得认可
2008-10-07

  有人认为他们讲话充满个性、教学充满激情,使课堂不再枯燥,可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作秀”,是“标新立异”。支持者觉得他们是新锐名师,倍加推崇。怀疑者则认为,他们尚不具备真正名师所必备的师德和操守。最近有这样一批老师被大家密切关注并引发很大的争论,笔者采访了因《百家讲坛》而被熟知的纪连海老师、网络上被人称为“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老师和一些学生、家长,深入了解了这些新锐教师和他们崇尚的时尚教学法。

  ●新锐教师走红靠媒介,讲台却冷清

  笔者经过一系列采访后发现,新锐教师受大众热捧,往往依靠的是传媒的力量。例如,纪连海老师就是熟悉的央视《百家讲坛》的红人,而袁腾飞老师则是网络上被人称为“最牛历史老师”的风云人物。支持者认为,他们的独特风格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不管怎么讲课,只要听者有收获就是好的。但是,怀疑者也指出,这些老师在他们本职岗位上也就是课堂内的讲台上,并没有如此业绩。

  海淀区某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介绍说,一位现在很红的老师就曾经在他们学校任教,当时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曾引起了很多学生家长的不满,这个老师在课上一言不发,而是整整播放了两堂课《走向共和》的片子。如果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教师讲究的是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这个老师毕竟是年轻教师,虽然有热情,对学生也有魅力,但是教学上还是很欠火候的。比如,讲课的内容很精彩,但是细节经不住推敲,知识点不够严谨,作为老教师在这方面是最不能认同的,因为治学严谨才是教学的核心,绝不能半点马虎。

  ●新锐教师个性鲜明

  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时尚教学方式受推崇,无疑是符合了这种需求。而新锐教师的锋芒,也深深触动了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根基。

  纪连海对笔者说:“首先,我觉得我是一个个性特别鲜明的人,我觉得第一吸引学生的肯定是我的风趣和幽默;第二就是我的呈现方式,我借用了相声、评书的语言;第三个就是富于哲理,对人生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我教过70后、80后、90后将来很快还会有00后,这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第二要根据教材的情况而定,学科不一样,教材不一样,处理方法就可能会不一样;第三,根据老师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而定。我觉得未来的社会还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还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多元上,将来很难说哪种方法是主流。”

  袁腾飞表示:“我讲课应该还是比较标新立异的,或者应该说是比较离经叛道吧。但其实我的教学方式并不算新颖,很传统,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只不过讲授的东西让学生听着很新鲜。其实学生要是有时间,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话,通过看书都是可以得到的。如果是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说,课堂上应该不仅仅是老师在讲,还应该有学生的活动。”

  ●名气能否等同于名师

  新锐教师迅速走红,积累了足够多的拥趸和人气,而这种大红大紫式的名利,却似乎与甘于默默奉献、勤勉育人的师道之说并不一致。因此,这些蹿红的教师,却往往不被教育同行所认可,更难以跻身“名师”之列。

  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些这些老师忠实的粉丝,他们认为这些老师的课程不仅生动有趣,更是从中透出老师的才华和魅力,所以他们不仅是忠实的支持者,甚至给这些老师以很高的评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就说:“这些老师言语犀利、才思睿智、幽默风趣又道出许多重要的人生哲理,因此他们不仅是学识上指路的名师,更是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活跃的文化符号。”

  一位从教近四十年的老教育家则认为,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的所谓名师,都是一种对其教学成就和为人的双重认可,不仅在学业上,学生和班级的成绩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老师自己的品格以及培育的学生更要桃李芬芳。所以,仅仅靠一些知名度和曝光率就被认为是名师,是浅薄的。

  精华教育机构的尹宗禹老师认为,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人格责任,这个人格责任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不能为了让孩子爱听就插科打诨,和课不相干的东西也引进来,甚至在课堂上品头论足,或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是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我们提倡的时尚的教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不是对孩子的负责任。

来源:北青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