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对口帮扶等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记者日前在革命老区百色调研时发现,对贫困生补助面窄、教师住房条件差、学校“普九”欠债重,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学校面临的三大难题。
“两免一补”:相当数量贫困生难以享受“补助”阳光
“两免一补就是好,娃娃上学不再恼”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农民韦燕这样评价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带来的好处。2007年,广西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635万多人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131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免费教科书,41.8万名贫困寄宿生享受到生活补助。
但记者在百色乐业、凌云、田林等县了解到,由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规定,对贫困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的资金是由市县级地方财政负担,因此,在一些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寄宿生生活补助不仅标准很低,且不统一。同时,补助面窄,多数贫困生依然难以享受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阳光”。
百色市乐业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去年全县财政收入仅6700万元,支出2.6亿多。教育局局长王远香说,县财政每年拿出13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小学各1000名学生,标准是初中每生每月8元,小学5元,每年按10个月计算。“这1000名学生,只占乐业县初中生的占1/8,小学生的1/21。可以想象,有多少贫困生没有惠泽到。”王远香说。
田阳县教育局局长黄利军说,田阳县有3.1万名中小学生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平均每人每月12元左右,而实际上每个寄宿生每月仅仅是伙食费,至少需要四五十元。随着物价的上涨,一些农村贫困寄宿生依然难以摆脱困境。
黄利军等人建议由国家统一制定中西部农村地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同时,除市、县两级政府负担部分外,国家和省级财政也适当补助部分,尽可能让更多的贫困寄宿生生活不再难。
“普九”欠债:压得学校喘不过气
百色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移民库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全市1836个行政村有1731个是老区村。
由于财力有限,九十年代很多学校为完成“普九”达标,背负沉重的债务。百色市田阳县教育局局长黄利军说,田阳县从1995年开始进行“普九”攻坚,多年来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学校校舍、教学仪器和图书等开支,由于县财力不足,这些资金大部分由社会力量筹集,甚至教职工集资。目前,田阳县“普九”欠债仍然高达1800多万。
记者了解到,像田阳县一样,百色12个县区,“普九”欠债累计达8538万余元。目前主要通过市、县两级逐年通过转移支付“挤资金”还债。但由于“普九”欠债基数庞大,已经成为百色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一些学校背负高额的债务喘不过气。
“普九”欠债给学校正常教学带来严重影响。黄利军说,因为“普九”欠债没有还清,给学校的教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一些学校天天有人上门讨债,有的学校甚至出现当年的建筑商封堵校门的现象。
黄利军等人认为,“普九”欠债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很多贫困地区又无力化解。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迅速开展全国“普九”欠债调查,掌握实际情况,针对像百色这样特殊地区,国家拨付专项资金解决“普九”欠债问题。
教师住房:学生住楼房,老师住危房 “学生住楼房,老师住危房。”这是在百色市教育界流传的一个顺口溜。 “乡村中、小学教师住宿条件差已经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教育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百色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黄柳郁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两基”攻坚、广东对百色的对口帮扶,百色的教学条件和过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如今行走在百色的山山寨寨,几乎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黄柳郁说,“然而,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住在学校以前的瓦房,甚至危房之中。” 记者在百色调研中发现,造成“学生住楼房,教师住危房”的现象,是由于国家近年来实施的“两基”攻坚、“义教工程”等一系列惠及教育的项目,投入主要集中在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方面,对教师宿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教师宿舍紧缺、破损情况比较严重。 学校要建教师宿舍,甚至学生饭堂等要靠自筹资金解决,而这些地方多数财政入不敷出,因此,造成绝大部分教师只能住在学校以往破败的旧瓦房中。在百色市乐业县,村级完全小学的教师几乎没有几个人有专门的宿舍,而这些老师很多家又不在当地,因此,只好将办公室既当作宿舍,又当成厨房。 百色市目前需推倒重建的破旧教师住房达47万多平方米,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问题任务十分繁重。记者了解到,百色市很多部分县区开始探索通过“流转房”的方式,即政府补助一点,学校筹一点,老师自己出一点来建教师住房,确保在岗教师有房住,一旦离开将房子退还。 “问题是目前由于教师住房基础太差,要补助太多,建议教育部是否考虑设立教师住房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宿舍的建设和维修改造,以便更好地维持教师队伍稳定,确保教学质量。”百色市田林县教育局局长陈诗明说。 |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