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才能回报社会一个有思想的人(原创)
2006-04-07

还学生以思想自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长期教育体制错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自古以来都在受着科举制度的毒害,应试教育限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世俗和功利性使人们养成了急于求成,追逐短期利益的习惯。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在令人堪忧。

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以前曾经看过的一个关于中外大学生对抗赛的节目,各有4名中国大学生选手和4名外国大学生选手,设置的比赛内容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主持人让每名选手从“权利、财富、智慧、真理”四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想拥有和追求的,中国的4名学生分别选择了“权利或财富”,而4名外国选手有3名选择了“真理”,1名选手选择了“智慧”。

另一个环节是为某项非洲的慈善捐助活动拟定一个计划书,包括如何寻求资助人等等,中国选手设计了很多感人却不实际的场景,甚至现场朗诵了一组诗歌,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打动资助人,而对于模拟资助人提出的关于如何控制经费、如何防范风险等问题,却面面相觑。而反观外国选手的方案,则制定的十分细致,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稍加修改甚至就可以具体实施。

这里我并不是想说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有多强,但中国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意识,以及具体实战能力确实远逊于外国大学生。归根结底,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学到的知识根本用不了,而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能力又不具备。最令人大担忧的是,大多数人创新的能力,追求真理的意识都很弱,甘心做学问,做研究的人更少,甚至连一些高校里的硕士生、博士生也都是为以后能谋一个好的工作,拿更多的薪水才不得不读的,并且在读书期间很多人都在做着兼职,论文也是东拼西凑,研究的成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中国的这种具有被动应试色彩的教育体制不进行调整,指望学生自己脱离出来,实在是太难了。长此以往,永远别指望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情况在中国出现了。

所以,中国的政府有责任下大力气把教育这个问题做好,而且应该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做,给学生创造一个允许自由思想、自由创新的环境,而不是用这样那样的条框来限制,在每个阶段都注意不断激发学生自主的思想意识,这样,到大学的时候,他们才能形成真正成熟,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能力,大学生才会真正发挥其接受高等教育后的价值,在中国长大的这些孩子才能真正实现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价值。

      还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才能回报社会一个有思想的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