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培养与阅读相伴而行
2008-09-21

  我们曾对许多届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进行默读和朗读水平的检查,结果,很令人失望: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表现在默读上: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慢而吃力:有的同学不是眼在动,而是头在不停地左右摇摆;而大多数同学还停留在小声读——默朗读的阶段。

  表现在朗读上:有的同学将多音节词(词组)人为地割裂开来,不会辨别意群与意群之间的停顿;有的同学勉强能读下去,却常常出现读错字、添字和漏字的情况,结果是他读起来拗口,别人听起来吃力;绝大多数人朗读时都难以读出感情。

  这种情况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有真正地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阅读心理的发展规律去组织教学。这便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相距甚远的现状。这是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因此,从认识的角度,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对“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以阅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阅读,一般按声音的有无,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按阅读方式,可分为精读、略读、浏览、通读和扫读;按阅读速度,可分为速读和慢读;按阅读目的划分,有学习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等。在实际应用中,则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以阅读法贯穿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对言语对象有实践性的感性认识。同时,这种阅读不是放任自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且,还必须有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必要的分析和讲解。这样,便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觉得豁然开朗,对言语对象有柳暗花明之感。长期的规范的训练,就可使学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直觉,他们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并有所提高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课我是按这种操作过程进行的:

  首先,用朗读的方式齐声阅读,在朗读前,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说明。读后,立即让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并由此引开,进行讨论。这时,教师可针对实际情况并依据预先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导入第二步。

  第二个步骤是精读,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应以默读为主要的阅读形式,这样有利于思维集中于对文章的领悟。精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

  熟读精思之后,还有一个体味消化的过程,这就是第三步: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即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后又跳出来,重新回到感性上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那么,再次阅读,学生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并且,往往还有新的发现。

  最后一步是回味,也叫作复习。这一步的操作,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通过回味,人家要说的意思如在眼前,人家要写(说)的话如在耳边,人家那种风格的句子自己张口似乎就能说出来。“使其意若出于吾心,使其言若出于吾口”,这就是融会贯通了。整个操作过程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经验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它符合语感形成的发展规律。这一操作过程其实很简单,有时还可以用仿写的写作训练来加深对这一过程的巩固。

  由于语言具有“全息性”特征,学生在第二步、第三步的讨论之中自然会找出其他的很细微但可窥见全貌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善导,因为,这些细微之处的“己见”,正是学生语感赖以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这种用大量的阅读实践贯穿语文教学的方法,是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来的,它借鉴了中国古代私塾不求甚解的教育方式的部分经验,又符合学生从吟诵、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融会贯通的阅读心理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时间限制,或有其他条件的限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必须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为辅助,也就是从当今所说的“大语文”的角度着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

来源:半岛晨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