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个有梦的地方
2008-09-18

  ■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

  [发帖]  一直都在思考:大学是什么?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结果本科已经过去,却依旧没有明白。如今读研了,仍旧在想这个问题。关于大学,我的直觉是:大学不是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做梦的地方。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这个梦决定了你以后的成就。比如你的梦是一个科学家,那么你就会成为科学家。很多时候,相信自己是成功的前提。然而太多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梦。

  中国的大学似乎是不允许做梦的,只有无尽的考试,让学生到最后连自己是谁也忘记了。看杂志的时候,偶尔看到徐志摩拿着政府的补贴,整天在剑桥大学校园里闲逛,后来却成了有名的诗人;更有牛津的博士整个学期都在证明一个“可笑”的论题(至于是什么论题我忘了)。我想徐志摩的成就,肯定比那些一天到晚在自习室读死书的人大。现在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在于剥夺了我们的梦想。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人能够用双脚行走,也不是因为人能够劳动,而是因为人能够思考,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成为他自己,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发挥其最大潜力的。

  那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大学的起源,我们可以获得答案。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无论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佛罗伦萨大学,还是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起源于12世纪后逐渐兴起的同业公会,如商人公会、手工业者行会等等。那时,大学的成立并不需要基金,也不需要校舍,只需要一位大师(刚开始时远称不上大师亦可)。重要的是有人走出来开始讲他的学问和想法。9世纪时意大利萨莱诺有不少医生,于是就吸引了众多学医的人,于是就有了萨莱诺大学。一个叫阿培拉德的神父在巴黎讲神学和逻辑学,吸引了一些学生,其他不同意他观点的神父也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就发展成了巴黎大学。博洛尼亚有神职人员写了本教会律法的书,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听讲。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地主、旅馆老板和房东的压迫,就组织了互助协会,也就是博洛尼亚大学。因此,大学的本质不过是一些自由人(他具有独立的人格,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观察世界,而且不受政府与资金的约束)交流看法的地方罢了。

  [回帖]  怎么说呢?我同意你对大学的不满,但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若依你所说,中国的大学该如何呢?大学制度发展到今天是理想与现实妥协的结果。大学的发源地在欧洲,而中国的大学制度抄袭了欧洲,欧洲大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个抄袭者呢。要怪只能怪我们没有把别人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或者说我们本来就不该抄袭。

  [回帖]  现在的大学就是让我们整天想就业啊、考研啊,这样我们就没有时间去思想、去做梦了。

  [回帖]  唉,若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先从改变小环境做起吧。我的口号是:大学在心中。

  [回帖]  若你不满意现在的大学,为何不利用空余时间为自己设置课程和讨论呢?条件是有的,上图书馆、与老师邮件交流、上MIT OpenCourseWare、上国内各大院校的网上精品课程、寻找一些谈话投机的伙伴。有时候在埋怨大学怎么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尽力了。

  [回帖]  到目前为止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成年人类个体具有思考独立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剥夺你思考的权利,除非他让你疲于应付而没时间思考。所以,只要你真正想要独立思考并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你就有办法做到。不管外界如何,不让自己的想法被自己埋没。拷问自己的内心,问我究竟是谁,到底要做什么。认清自己在这个世上有哪些责任义务,然后保证履行它们(你不想完全出世隐居的话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追寻自己的精神向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