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现象”透视
2008-09-11
 

    送不送?送什么?送多少?在教师节到来前就开始为送礼问题颇费思量的家长们,昨天终于作出了各自的抉择。与此同时,为“收不收”而伤脑筋的老师们,昨天也终于直面这场“多味的大考”。

    小学生抱花差点摔倒

    教师节,学生、家长送礼、送花成为一道“多味”的风景。昨天一大早,家住南京河西地区的庾先生,路过一所外语学校大门时,吃惊地发现:送花的家长在校门口挤成了一堵触目的鲜花墙。

    在南京一所小学门口,一个小男孩吃力地抱着三大束花,倾斜着身体吃力地走进学校大门。由于抱的花太多,挡住了视线,他绊了一下,差点摔个大跟头。目睹此情此景的一位家长感慨地说:“为了给老师送花,孩子多可怜啊!”

    在苏中的一个县城,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小学生家长拿出了500元作为教师节贺礼,老师也笑眯眯地接受了。在南京的亲戚责怪他“干嘛送这么多”,这位家长表示:“人家送的都不少,我送少了拿不出手。”

    “好端端的一个教师节,就被这些礼品搞得变味了。”一位对教师节送礼成风颇有看法的人士感慨地说。

    送礼招来万分沮丧

    教师节到底“送不送”?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精神负担。

    南京市民周女士两岁多的儿子9月1日刚上幼儿园。教师节到了,她琢磨该给老师表示一下,老师才能给孩子多一些关注。但周女士家境一般,掏几百块钱买礼物又觉得肉疼,只好向当干部的两位姑子求援,大姑子给了购物卡,小姑子给了月饼券。昨天,她摸到孩子的一位主要负责老师办公室,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硬塞到抽屉里,结果还是给另一位老师撞见了。回家后,周女士左思右想,担心那个老师会不会因此给自己儿子穿小鞋,越想越后悔。大姑子得知后,又把她说了一顿,更使她万分沮丧。

    怎样送礼愁煞人

    南京市民吴女士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随着教师节临近,吴女士心里一直七上八下: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家长给老师送礼,无非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关照一些。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达到目的呢?为此,吴女士特上网求教。网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不送怎么办,别人都送,万一得罪老师,孩子可就苦了”;有的说“谁愿意送啊,想想都蛮难为情的”……

    没讨到主意的吴女士突然灵机一动:邻居的孩子跟自己的女儿是一个小学的,问问她妈妈。电话打过去,巧了,女儿的班主任就是邻居孩子的班主任,去年她送过一次,被这个老师坚决拒绝了,当时大家都蛮尴尬的。吴女士闻言,心里的一块石头顿时落了地:太好了,不用觍着脸去找“羞”了。

    礼物换“照顾”,不舒服

    不少家长们颇费思量地送礼物,老师们的态度又如何呢?

    采访中,有些老师回避谈这个问题:最多也就是电话卡、月饼券、苏果券,还以为我们收多大的礼呢!

    “我要是收了家长送的礼物,心里会感到很别扭,很不舒服。”南京24中英语老师徐艳华说,“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会因为哪位家长送了礼而对孩子特殊的照顾。”

    南京秣陵路小学的王老师说:“家长送礼如果是为了让老师对他们的孩子给予特殊照顾,比如说评三好生什么的,这样的礼物老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孩子的笑容是最好的礼物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镇江市解放路小学举行了“奉献的节日最美丽”主题活动,号召全校教师拒收礼物,给贫困学生送上爱心关怀,让孩子们的笑容成为最好的节日礼物。

    教师们积极响应号召,每个人都捐了20元,总共1480元钱,为学校8名特困生购置了书包、笔盒、本子等学习用品。对以这样特有的方式来迎接自己的节日,教师们都认为很有意义。教科室副主任仇萍老师说,在教师节里,我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收获学生的笑脸和阳光的心情。

    “今年过节不收礼”

    走进南京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没有以往学生送的大束鲜花,取而代之的是小朋友们自己手工制作的纸花。宋校长笑着说,“我们今年的口号是‘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好心情’。我们给每位老师拍了一张笑脸照片,希望他们能够开开心心工作。”

    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也没有热闹的送礼景象。原来,开学一个多星期,学校领导已经在各种场合讲了至少5次:教师节,学生不要向老师送礼,老师也不允许收礼,尤其要拒收有价证券等。

    “老实说,在教师节的时候,看到孩子们送来自己制作的纸花或者贺卡,心里确实有一种欣喜。但看到孩子们为给老师送礼而攀比,我的心里又不是滋味,一来孩子们花的是父母的钱,二来这种影响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二年级班主任王媛老师心情复杂地说。

    尊师物质化表达不足取

    南师大教科院党委书记顾建军教授认为,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和家长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老师表达敬意,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表达敬意的方式值得思考,总的来说,社会应该不提倡、不鼓励、不强化过于物质化的表达。

    顾教授表示,不主张学生单纯给老师送东西。因为师生关系本来是比较纯洁的关系,学生给老师送礼容易将这种关系世俗化,演变成一种过度的伦理消费。更何况,有的家长送礼是自愿的,有的家长则是迫于无奈。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认为,家长们应当明白,国家设立教师节,是教我们学会尊师重教,学会感恩,而不是比拼礼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应该加强自律,自觉拒绝过于物质化的礼物,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有关部门如果能对教师拒收礼物建章立制,将更有利于人们走出“教师节送礼”的困境。

来源: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