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走向何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调查
2006-04-07

时至四月,大学生求职步入了白热化阶段,而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给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到底“零工资”就业者的现状如何?家长、企业负责人以及社会各方又是如何看待此现象?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零工资”就业者:“痛并快乐着”

一间10平米左右的地下室住了4个人,走进房间,憋闷的感觉迎面而来,屋子小得连一张桌子都放不下。毕业于黑龙江省某高校的王某就住在这里,而作为“零工资”就业者中的一员,小王无奈地说:“现在的情况只允许我住在这样的环境里!”

2003年,小王从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廊坊一所学校工作,但一心想到大城市发展的他于2005年毅然地辞掉安稳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

但是大专学历让小王接连碰壁,而自尊心极强的他又不肯屈就待遇较低的工作,于是他来到一家心仪已久的单位,但是单位没有空闲职位的现状让他很是郁闷。最终,他选择了“零工资就业”。

如今,小王每月的生活费都是家里按时邮来。他告诉记者:“对于这个决定,我不会后悔,但我就是觉得对不起父母!”

像小王这样的情况,只是“零工资”就业者其中的一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准备考研和出国的学生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2004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周某在当年考研失败后,决定继续复习,准备来年重考。但一年的复习时间是让他觉得漫长和无聊,于是他找到了一家公司,并在那里长期“实习”。

他说:“大多数同学都工作了,可我的学业和事业都还没有着落,反正我也没事,就当是积累经验了。”

还有一些“零工资”就业者对于自己从前的选择深感后悔。“当初太执着了,眼里就只有那一家单位,现在我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公司,回想以前,挺傻的!”北京一家印务公司的刘小姐感慨地说。

旁观者:支持与反对参半

对于“零工资就业”,一些人表示支持,也是一些人表示对于这种做法不可理解,极力反对。

今年即将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的大四学生崔某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力否定和非议别人的决定。

相对于崔某的支持,佳木斯大学的大三学生侯某则显得较为现实。他表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目标,但是这些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太过执着就会变得盲目。

随后,记者联系到王某远在老家的父亲。对于儿子的选择,王先生表示,虽然家里并不富裕,自己退休后仅以教小提琴来支撑整个家,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的选择。最后,在电话那端传来王先生激动地声音:“十几年我都供了,还在乎这点吗?”

对于学生和家长的褒贬不一,一些单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单位表示赞同——自己既不用支付工资,还有人来干活,何乐而不为?有的则嗤之以鼻。北京市某油漆公司的姜经理表示:“‘零工资就业’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相对工资而言,我们更重视人才。”

专家:

“零工资就业”应谨慎考虑

由于各方对于“零工资就业”所持态度都不尽相同,也有人质疑“零工资就业”的合法性。

对此,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的覃律师表示,求职者自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这是他本人的个人行为,这本身不违法,但可能给社会和就业市场产生很多影响。

北京印刷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史老师表示,“零工资就业”的出现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所致。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愿意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总向往到环境好、待遇高的单位工作,而有的学生宁可不拿工资也行。她表示,虽然这是学生个人选择,但还应仔细考虑,三思而后行。


我不要“名分”,要机会!

我是去年四月份还没毕业就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实习,到现在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中间也一直没找其他的工作。

能进中央台工作,亲戚朋友什么的都特别羡慕我,有同学还老跟我开玩笑,叫我“白台”。其实,一听同学这么叫自己,心里就酸溜溜的,因为只有自己明白自己的处境,我只是中央电视台里的一名实习生,根本就还没有签过什么用人合同。

去年四月的时候,学校组织毕业实习,便托了朋友的关系,把我介绍到央视实习。在那里,我学到不少东西,感觉到那儿有足够的舞台供我发展。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毕业后就留在那儿工作。可是,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想进国家级电视台的难度可想而知。我所在栏目组的领导告诉我:“现在台里进人非常难,所以你可以试着看看有没有别的合适的工作。不过你也可以先在这里待着,如果有机会的话,部门可以通过‘部聘’的方式把你留下。”

该走还是该留?如果离开中央电视台,我也许可以找一份一般的工作先混着;如果留下来,又将继续我的实习生生活,那马上面临毕业的我该如何去解决自己的生存与生活呢?领导的话让我陷入了矛盾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我留下了,可以说是为了那点可怜的“希望”,能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机会毕竟是诱人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一直在央视实习,平时也没有什么工资。其实有时候想起来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其他同学都开始拿工资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甚至贴补家用,可自己却还得靠家里养着。毕业之后,家里还是跟我上学时候一样,每月都给我生活费。爸爸妈妈一直跟我说,让我好好干,先别想多了。可我现在毕竟是个大小伙子了,该想的、该做的事也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多了起来,所以觉得压力挺大的。

很实在地说,目前能让我留在那儿实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希望有真正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机会,一两年的工资比起这个机会而言,可能就有些微不足道了。当然,我也想过,如果这次机会最终并没有垂青于我,我也不会埋怨什么,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况且我还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这将有助于我以后的工作或者学习。

失去和得到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失去的同时肯定会得到一些东西,而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一些东西。所以在经过权衡后,总要有所选择。就拿我自己而言,在目前的就业情况下,我就选择不要“名份”,要机会!

白月 口述 本报记者 冉阳 整理


应届毕业生 李娟 逼得没办法呗。我不会这么做,因为从现在起,我不想让我爸妈养我了,所以我不可能“零工资”干活。

历经求职坎坷的过来人 廖保平 我很同情那些“零工资”就业者,如果可以领到报酬,谁愿意白干?我相信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都有一个基本判断,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大抵是很清楚的。在日益激烈地求职竞争中,那些低学历、低能力者无疑是弱势群体,这就是说,“零工资”就业者总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以主动牺牲报酬来获得就业机会可以说是一种竞争策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工作经验”,而要是不能就业,“工作经验”从何而来呢?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副教授 李克杰 客观地讲,“零工资就业”和“零工资用工”都是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破坏,不仅加重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助长恶性竞争,而且容易出现就业陷阱,被不良企业利用。如果国家放任这种就业和用工形式的话,不排除一些单位会主动向择业者发出“暗示”,逃避法定义务,最终给社会治安埋下隐患,是和谐社会的“定时炸弹”。

因此,国家不应放任“零工资就业”和“零工资用工”。政府可以对择业者和用人单位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择业者,一经发现“零工资就业”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及时纠正。而对于用人单位,一旦发现“零工资用工”则不仅要责令及时改正,从根本上平衡本已严重失衡的劳资关系,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