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教师节,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第一个新学期。大地震中,爱心、德行、责任,集中展现了英雄教师的风貌,构成了新时代师德精神的灵魂。开学之初,教育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在提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规范》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保护学生安全”等明确列入,再度掀起社会关于师德的广泛关注。可以肯定,《规范》的这次修订将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净化师德,有利于保护学生。
开学前,一些地方的学校纷纷组织教师进行职业规范的培训。有关部门和媒体联手,也前所未有地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公益活动。那么,“第一课,教师应该学什么?”我们约请部分作者发表了看法。
学会尊重
第一课,教师应该学什么?笔者的答案是:尊重!即尊重教育的规律、对象,同样是尊重自己。
教育中的尊重无处不在,大的方面,尊重学生的生命,培育积极的生命意识;尊重身体健康,引导体育锻炼;尊重对方的习惯,培育健全的人格;尊重教育规律,体现良好的教法,实现最好的效果。小的方面,则体现在诸多细节上,一言一行,会心的微笑与严肃的目光,皆关尊重,为人师表无处不在。
尊重不局限于教育事业或教育对象,同样体现在教育者自身。这些年来,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身心面临诸多损伤,不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群体。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个体,既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者,也是教育实践的引导者,“夹缝”之间处理不好就会两面受力,陷入难言困境,难以找到突围缺口。
解决问题要依赖体制更新和社会观念优化,但老师并非束手无策。在大环境难以及时改变的情境中,个体的解决办法并非没有,“尊重”便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对象得到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得到很好的运用,拥有积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压力的负面作用就会大大减轻,老师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尊重是一种态度,如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态度决定一切”,纵然是刚刚修订完毕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笔者认为,有“尊重”二字,便抓住了这第一节课的要领。加以相应的规则明细的知晓,便能够成为最简单也最深刻、最久远也最有效的“开学第一课”。龚明俊
学会责任
不管是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范跑跑”也好,“杨不管”也罢,还是社会对教师队伍中个别行为和对象的诟病有加,一个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一线教师自身职责意识的缺乏,主要就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意识出现了淡漠化和渐退化的倾向。同时,不管是师德规范的作用,还是教师职业纪律和岗位职责的要求,最终的指向和最理想的效果,也主要依存于教师自身对这个职业的责任意识到位与否。如果教师职业责任意识到位了,自然在履职的过程中就会时时处处以为人师表要求自己,以敬业爱生鞭策自己,以园丁意识规范自己,以育人楷模激励自己,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负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庄严重托。因此,从此意义上看,对教师及时强化职业责任意识,应是帮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以及负责的行为从事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正是新学期伊始,又恰逢教师节来临,组织教师上好职业责任这一课,非常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抓好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更是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等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教师节庆祝活动,开展一系列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尊师重教的庆祝活动,用社会的热心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增强教师从业积极性。其次,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针对一线教师,开展以师德规范教育为主的职业道德提醒和职业责任唤醒教育,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讨论、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寻找职业差距和不足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按照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端正自己,用先进典型人物引导自己,用职业纪律约束自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要求,自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符合教育发展需求、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能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期望的新时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最后,根据知识更新速度和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现实,以及新课程改革等不断推进的实际,突出教师职业素质更新,教育和引导教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充电提高,做一个创新型、专家型的新世纪园丁。
学会“保护学生”
作为教师,我认为,第一课首先应该学会的是保护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更应是学生安全的保护神,这一点,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更是教师的天职。古人说师徒如父子,现在看来,很有道理,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强调了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亲生孩子般的亲人之爱。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肉体,教师给予孩子的是精神,为了学生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教师应该学会保护学生。
要学会保护学生的身体。在汶川地震中,张家春、曾长友、李佳萍、严蓉、谭千秋、刘继军、袁文婷、王光香、瞿万容、杜正香等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们用英雄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危险面前,作为教师,就应该挺身而出,这个时候,保护学生的身体安全,就是教师的岗位灵魂,就是教师的职责事业,作为教师,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送给学生,责无旁贷。
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脆弱和幼稚的,学生的心灵是正在成长的,作为教师,当然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到任何伤害,这里的伤害包括歧视、冷漠、刺激、打击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变成阳光雨露,变成清凉甘泉,让学生心情舒畅,快乐成长。学生的心灵安全是学生心灵伟大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护学生的心灵,保护学生的心灵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保证。
要学会保护学生的精神。学生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个性,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作为教师,不应该是学生个性特色精神追求的扼杀者,而应该是学生个性特色精神的保护者,教师应该始终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升华自己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师,不能成为制作机械统一产品的机器,而应该成为保护各种鲜花美丽成长的园丁。
在课堂传授知识中,在和学生交流中,在和学生一起活动中,我们应该学会“保护学生”,我们应该让保护学生成为我们工作的第一要素。殷建光
众所周知,教师的天职和光荣使命是教书和育人。然而,天然的教书手段并不能必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上狭义的课,也应该学会用整个生命去备好广义的社会课,以反哺莘莘学子的爱。
说到备好广义的课,不能不提到1986年初美国的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几位宇航员不幸丧生,全世界为之惋惜。死难者中有一位女教师名叫克里斯塔·麦考利夫,是唯一以非专家身份随同升空的。她并不参与宇航本身的科研任务,只是准备在太空邀游的过程中对地面的广大青少年作两次科普讲座的直播。当我从电视中看到她原校的孩子们起先如何欢呼地送别他们的老师,继而如何引颈遥望火箭的发射,终于在一分钟后惊愕于火箭的坠落,他们哭了,我的眼泪也跟着夺眶而出。
无疑,我的眼泪并不全是激奋于一种天真的尊师至诚,感动于一种壮美的献身精神。还因为克里斯塔·麦考利夫用行动告诉她的同行乃至全世界所有从教者:教育事业需要探索者,需要人梯!
而将壮美的献身精神推向极致的当属以谭千秋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当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他们其中的不少老师正在学校的讲台上为自己的学生上课,然而,轰然的一声巨响,他们没有上完既定的狭义课,却给莘莘学子乃至芸芸众生上了另外一堂广义的人生大课:教育事业需要献身者,需要红烛!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可敬的教育家和民主斗士陶行知先生,就曾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门上书下:“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的对联。这副对联无非是希望从教者不能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对学生教而导之,亲而炙之,爱而护之,而应该以“亲民亲物”亦即爱人们爱祖国的崇高情怀为背景,以“问古问今”亦即植根于历史,出发于现实的使命感去面向未来。为祖国的未来而造就更多的有为的赤子,以赤子的有为反哺祖国的未来。可惜,这一至今仍未过时的对联并未引起后来从教者的足够重视,并未有多少从教者记取它的意蕴。
有感于此,第一课,教师应该学什么?我以为首先必得让他们从祖国的未来出发学会备好广义的课。这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有之义。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