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不能仅靠"第一课"
2008-09-03

    前天晚上,本市许多中小学生收看了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然而这几天,还是相继传来一些让人们感到震惊的消息——
    
    昨天上午,一名12岁的男孩从自家窗口纵身一跃,结束了生命,原因据说疑为“不堪学业重负”;另一名初二男生“不想留级”欲跳楼,结局还算好,被老师和民警劝说,打消了念头。仅仅是媒体透露的情况就显示,开学虽仅两天,但本市未成年人坠楼事件已有四起。
    
    这些新近发生的“血的惨痛”再次向人们敲起了“警钟”:生命教育依靠“开学第一课”是远远不够的。
    
“生命教育”应更有针对性
    
    本市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由来已久,各校都陆陆续续以主题活动、班会、游戏和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了无数次。就在两年前,本市还出台了“生命教育纲要”,将“生命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范畴。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未成年人不堪学业重负以及心理脆弱,已成为“生命教育”过程中一个难解的“死结”。市教科院研究员吴增强认为,“生命教育”在普及上还要更加注重针对性,“生命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现实的干预性。
    
心理脆弱导致悲剧
    
    今秋开学,市实验小学、二师附小和上理工附小等许多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安全教育,给学生打了安全的“防疫针”。
    
    “现在,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极端,心理脆弱是一大原因。”闸北区德育室主任芮彭年指出,“生命教育”不是单纯地讲生命的重要,而要结合学生心理成熟的周期,将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生命认识不到位,与心理不成熟休戚相关。一些学生经受不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反映在学习上,就是错误地认为不能争第一,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种极端的态度,虽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更是心理不成熟的表征。
    
防心理灾害迫在眉睫
    
    时下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把央视《开学第一课》视频上传到校园网,在隔天的主题班会上展开全校讨论。此外,学校今年还将开展地震安全演练,并让学生自己制作安全急救包,收集生活中遇到火灾、突发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做的相关常识。市教委明确新学期开学后,防灾安全教育要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将通过充分挖掘基础型学科中有关防灾安全教育内容,加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有关防灾安全科目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开展中小学生防灾安全教育。
    
    与显性的“安全事故”相比,学生由于对生命认识缺憾和外加压力形成的“隐匿的心理隐患”,更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危害。一些学生由于沉湎于庸俗的动漫读物,以为生命可以复制,甚至认为“人有几条命”,这样误导,也让一些孩子难以自拔。江苏路第五小学校长邵春荣提出,“生命教育”的纲要、内容体系已十分丰富,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搭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从细微处发现苗子,早预防、早引导,更注重平时,把教育落实在事发前,而且要追求实效。防自然灾害是一方面,防心理灾害是另外一方面,而且后者比前者更有迫切性。

来源:文新传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