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008-08-27

  话题内容:

  暑假即将结束,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对许多孩子来说,新的生活就要开始——初三毕业的孩子上高中,要离家住校了;考上大学的,要远赴异地求学了。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家庭以后能够很好地成长和生活。但现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一切几乎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心理,以致有些孩子考上高中、大学后,还要妈妈随行“陪读”。为此,本版精选了一组文字,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要克制自己 不要对孩子干预过多

  温州中学 刘鹏志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等优秀品质。

  据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对孩子包办太多,造成孩子在独立性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事实上,家庭承担着让孩子从家庭中分离出去的任务,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家庭以后能够很好地生长。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首先,父母要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孩子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其次,父母要克制自己,不要对孩子干预太多。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对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自己什么都帮孩子做了,这种心态滋养了孩子依赖的心理。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告诉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报载有一位研究生从小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生活上都由父母包揽,在获准出国留学后,因为不会常规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竟然无法生活而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爱的方式、方法却值得我们家长好好地深思。父母要明白自己参与孩子事务的目的是什么。

  再次,相信孩子有能力,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是不放心,害怕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没有自制能力。比如明明现在按照计划应该是学习的时间,但是孩子就是想看电视。这时,父母不妨与孩子制定一个书面的“合同”。在方案实施之前,父母就与孩子用文字的形式约定,如果孩子达到了要求如何,如果达不到又会怎样,让孩子事先对后果有所了解,并且认可这种约定,千万别强加给孩子。父母切忌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放松,孩子方案执行不好也不理不睬;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

  其实,只要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放开手让孩子去做,他们不一定会做不好。即使做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只有犯错误,才能得以成长。

  别让爱成为绊脚石

  让女儿独自去云南玩

  张小仪:

  女儿马上要上高中了,因为她从小多病,我们一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她的自理能力较差。马上要上高中,自然是很高兴的事。但是,想到她要住校,就高兴不起来。为此,一知道录取情况后,我就专门请教了身边的同事、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她的独立性进行专门训练。虽然还不知道她最终的适应情况如何,但感觉她的精神面貌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来说说我的训练计划。一、对孩子进行生活最基本技能的锻炼,比如每天洗碗、洗衣服等。二、让孩子独立处理家庭经济问题。我的做法是把一个月的家庭用度交给她,让她支配家庭开支,做家庭的财务总监。三、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女儿很喜欢云南,所以我让她一个人跟旅游团去云南。出发之前,我叮嘱她一些待人接物的准则。原本见陌生人就会脸红的女儿,从云南回来之后,开朗了很多,也独立了很多。

  尊重孩子的意愿

  叶皮皮妈:

  孩子的独立性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应该适当地放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一味地帮孩子。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他,而不是急忙代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他的自信。

  皮皮的独立性还可以,不算特别粘人,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做的(可能跟我是懒妈妈有关,呵呵),有时他遇到困难想半途而废时,我会适当地鼓励他,让他自己完成;真的完不成的话,我会帮他分析,再让他自己完成。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怕孩子越弄越乱,这样其实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没用,形成以后的依赖性。当孩子遇事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会让他自己选择,尊重他的意见,这样也能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宇轩妈妈:

  独立能力这个话题,首先让我想起了张艾嘉唱过的那首《爱的代价》,里面有这么一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还有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我们可以牵着孩子扶着孩子走路,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他身边牵他一辈子,父母一厢情愿的爱,往往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整理玩具,独自去商店买东西,走一段比较熟悉的路。一回生二回熟,习惯成自然,现在儿子做这些事早就轻车熟路了,而且我也觉得轻松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锻炼儿子的应变能力。大概儿子四岁时,有一次在五马街,他一个人走在前面,我就躲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跟踪他,他独自走了一段路,突然发现妈妈没在身边,马上变得惊惶失措,开始大声地叫“妈妈”,我看他眼泪都要急出来了,就现身说法了,一方面告诉他走路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紧跟妈妈,另一方面万一找不到妈妈也要学会寻求帮助,找警察或可靠的人拨打家人电话等。因为他当时就处在这种环境,所以当时我的说教也特别有说服力。后来我在开太百货又重演了这一幕,观察他有否按我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他在大声叫了好几次妈妈后,就去找商场的保安打电话了。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当他靠自己的能力单独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时,他不仅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面对未来更大的困难或挫折时,他会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挑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满怀信心地迎接下一个胜利。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睿思妈妈:

  第一、给孩子适当的时间、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干脆全让自己做得了,又省事又省时,不会出什么乱子。其实恰恰是这样事事包办的行为,滋生了那些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所以,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像我班上的学生,出色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独立能力很强的,家长也都比较开明,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能决定的就让他自己决定。所以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朋友、引路者。

  第二、适时的激励、表扬,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事情后,即使做得不太好,也一定要给予孩子激励、表扬。这样,孩子的劲头会越来越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这也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去做下一项事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家长的鼓励会给他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有信心把事情做好,从而去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之间、家校(园)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学校要求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的事,父母不要一手包办;父母要求孩子独立做,老人却来泼冷水甚至包办,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还影响孩子的判断能力。

来源:温州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