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功利性眼光看待老年人上大学
2008-08-09

勿以功利性眼光看待老年人上大学
 
rednet.cn  2008-8-6 0:05:21  红网  
 

  经五年高中、三度高考,天津市60岁的仝正国阿姨今年终于被河北理工大学录取。有人认为,这个老太太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有人则表示,老年人上大学既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又挤占适龄学子上大学的机会。
(8月3日《每日新报》)
  
  自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以来,便不断有老年人上大学的新闻见诸报端,也不断有各种争议让人莫衷一是。上大学是老年人的正当权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此基础上,老年人上大学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是不是挤占了适龄学子的机会?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的本质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
  
  曾几何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被我们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亦即教育的最高目标价值所系。而所谓“人才”,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用”,对社会有用,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育方针(目标价值)看上去无可非议、没有问题,但是,当其遭遇残疾人上大学这类现实时,问题便来了:一个分数达到要求的残疾学子,如果让他上大学,他毕业后可能无法从事相关工作,不能为社会作贡献;如果不让他上大学,又侵犯了他的权益,不公平而且没有人情味。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制度设计该作何种选择?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残疾人或身体有缺陷者上大学的限制,一直呈逐渐放松之势。这可以从高考体检标准的变化中找到印证,教育部屡次强调高校不能拒收残疾学生也是一个佐证。限制越来越松,既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更得益于我们教育观念的革新:培养“有用”人才不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唯一目标,而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受教育需求,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目标所指。简单地说,就是教育从“以人才培养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这种观念变化看上去并不起眼,其实有着了不起的革新意义。原来的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本”,期望受教育者将来贡献于社会,暗含着功利性目的,于是,对于可能无法作出贡献或贡献较小的人,比如残疾人,国家便严格限制其上大学,没有摆上桌面的理由,也无非是浪费教育资源、挤占他人上大学机会等;而教育“以人为本”,以满足公民受教育需求为目标,则大大弱化了教育的功利性,意味着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毕业后是否工作、对社会是否“有用”,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只要教育对他自己“有用”即可,这种“有用”,可能是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也可能只是为了享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滋补、充实精神世界。也就是说,教育不再只是为了让一个人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哪怕一个人“自我提高”之后碌碌无为甚至无所事事。
  
  我们看到,正是在“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引领下,国家对残疾人或身体有缺陷者上大学的限制才越来越松,才取消了参加高考的人的年龄与婚否限制。于是,60岁的仝阿姨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她不仅是“终身学习”的楷模,而且是“以人为本”教育政策的受益者,如果我们抛弃“以人才培养为本”的旧观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老年人上大学,那么所谓浪费教育资源、挤占适龄学子机会云云,都不过是一些不值得一驳的伪问题。
  
  不要以功利性眼光看待老年人上大学,正如不能以功利性眼光看待残疾人上大学。而老年人上大学屡遭争议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不少人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真谛。

[稿源:红网][作者:晏扬]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