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李瑞环10年匿名助学148名学生》的文章。文章说,李瑞环同志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今年,李瑞环同志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与此同时,李瑞环同志立下遗嘱,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
我把这篇文章反复地看了多遍,被李瑞环同志一以贯之地资助贫困生的做法感动,感受到李瑞环同志的朴实、可贵,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笔者以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李瑞环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其一、李瑞环同志助学事件告诉我们,干部不可忘本。忘本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自己的党员身份。在这一点上,李瑞环同志就做得相当好,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看待,而是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与李瑞环同志相比,我们现在的有些干部又做得如何呢?作为共产党员,虽然出生在不同年代,分布在不同岗位,生活在不同环境,但都有着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不管担负什么职务,处在什么地位,其党员身份决定了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其二、李瑞环同志助学事件告诉我们,干部要尊重人才。说到妒才忌能,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周瑜“既生亮,何生瑜”的千古感慨。假设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以此句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是选不好人才的,也是搞不好工作的,更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李瑞环同志的人才观念,也许能够给我们的用人提供一些借鉴。在2004年10月21日的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说出了他要助学的原因。他说:“我个人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我本人对上学、教育和人才有一点亲身的、特殊的感受。”领导干部只有像李瑞环同志那样,对人才具有特殊的感受,才能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从感情上贴近人才。领导干部应以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选才用才。应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一些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喜欢用听自己话的,用比自己能力低的,用与自己关系好的。这样,优秀人才怎么能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事业,选人用人应以事业为重。
其三、李瑞环同志助学事件告诉我们,干部不可离群。这里的“群”,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1998年,李瑞环同志曾郑重地委托部下方放同志把一封遗嘱信转交天津市委张立昌同志。信中说,他对天津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继承,全家商量好了,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由此看来,李瑞环同志对贫困学子的关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是终身的、是一贯的,是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的。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淡漠,对群众的感情淡化;有的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甚至损害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各级领导干部理应牢记,我们都来自百姓,永远是人民的儿子,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