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感谢你,我的老师
wzrb.com.cn/ 2008年07月23日 08:48
潘秀慧
前天中午,我有事找一位在高中当教师的同学,结果打了好几通手机,都提示关机。后来,总算通过其他途径找到了,她却说了一个令我诧异的关机理由。原来,她今年带了一届高三毕业班,根据往年经验,高校第一、二批录取结束时就是“谢师宴”开始时,为了躲过这些,她便未雨绸缪提前关机了。
我跟她十几年同学关系,当下毫不客气地嗔怪,这样对待学生也太冷漠。她报以苦笑说,学生邀请了总不好意思推,但是去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不如一概关机谢客,省得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她心有余悸地给我说了个事:她的一位大学男同学在一所县中教书,去年带毕业班,暑假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里纷纷摆酒请客,为表示祝贺他便都应邀去了。席上,大家都说,老师辛苦了,多亏了老师指点,今天一定要敬老师一杯酒。县里人喝酒豪爽又特别热情,结果,她那男同学喝着喝着就喝进了医院,险些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特例。但是,老师为“谢师宴”所累,却是普遍反映。我同学说,暑假录取这段时间,有不少老师像她这样躲着,或称病或干脆外出旅游。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题名谢师恩”。谢师,称得上是中国人的传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考上大学了,请老师同学聚一聚,表表心意、叙叙情谊,本来也是好事,无可厚非。然而,大吃大喝、相互攀比的实际情况却让它走了样、变了味。我看,究其根源还是我们温州人爱面子的风气在作祟。
你儿子考上二本都请老师,我女儿考上重点大学更要摆上几桌谢师了;你请海鲜楼,我就上大酒店……以此类推,谢师宴能不愈演愈烈?前年夏天有位熟人向我诉苦,孩子考上的是民办学院,请老师觉得不好意思,不请又怕老师怪自己不懂礼数,要是没有老师高三抓得紧,估计连大学门都迈不进去。犹豫的最后,熟人还是在酒店摆了桌酒谢师。
像这样因为担心没面子或迫于人情世故去摆谢师酒,甚至不顾自己实际条件硬着头皮跟风的学生和家长,又何其多。加上时下吃喝风盛行,结果,摆成了正常,不摆倒非正常了,甚而催生出公款吃喝、借机敛财等现象。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饭桌上推杯换盏的关系,这该怪谁?似乎谁也怪不着。谢师宴,仿佛成了后高考时代的一个怪圈,老师、学生、家长都想抗拒,却又被什么推着往里钻。
这推的力量,还是难逃“人情”二字。感谢老师,人之常情。如果能给这份情感与心意以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许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古人表达这份感情的方式,有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崇,也有程门立雪式的恭敬,当然还有物质的,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会欣然接受十挂腊肉。这些故事的背后,无一不是诚挚的感情,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举动。
那么,我们今天该拿什么感谢老师?第一时间打个电话告诉老师录取情况?亲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或者小礼物寄给老师?上大学后记得给老师写封信谈谈体会?我想,对每一位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老师来说,都会觉得这些比“一吃了之”的谢师方式有意义,宴请绝对不是惟一的办法。
我有一位初中班主任,和我们一班同学感情都很深。我们初中毕业距今已经15年,但每年一到春节,就有同学提议去看看老师。不用招徕,每回都有十多个人准时在老师家楼下集合。我们围坐在老师身边,她挨个问,我们挨个讲自己一年的情况。大学毕业前,我们讲的是学业、奖学金,就业后讲的是工作、家庭。我们讲得津津有味,老师听得兴致勃勃,仿佛又回到师生共处的校园时光。我们如今都三十岁出头了,有些同学还会把孩子带去看“师婆”,但在老师面前排排坐、做汇报的习惯却至今没变,也不准备变。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现在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每次去看老师,却依然只是凑份子买上一束鲜花作薄礼。因为我们知道,内心那份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不是什么物质能够承载的。谢师,应该用感情去谢。
写到这里,我自己先笑了。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说,呵,这是给你们的小气找理由吧。那么,请你细细分辨一下,一份厚礼、一顿吃喝和一声问候、一生感谢之间,孰轻孰重?
拿什么感谢老师,还是个需要自己把握的问题。我想建议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们,不妨开动脑筋,想个富有创意又表达心意的谢师方式出来,那么既方便了老师,也轻松了家长。话说回来,如果觉得非得要请吃饭才能表达谢意,其实,在家里烧几个菜请老师来品尝一下,也不失为一个有诚意又温情的方式,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