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桩事件发展至今没有胜利者,当事各方都在不同层面上落入失败的境地。华中科大在广东的录取风波正在转化为该校的招生丑闻,高校的公信力受到摧残。面对考生和中学的诘问,华中科大的诡辩更将此一丑闻推向极致。而顺德一中作为其间的推手,将一批优秀考生领入进退维谷的尴尬,是好心扶持考生,还是屈从利益考量?校方越辩解越显失公允。当事考生则在遭受愚弄后,承受机会成本的折磨。
顺德这部分考生的经验证明,填报高考志愿越来越不像一件技术活,它不可预料,无法依据逻辑加以理性的判断。上年的录取分数、高考成绩、录取指标等变量错综复杂,没有规律可循,毫无章法可言。选择志愿大概等于投入人生的赌局,筹码不在考生手中,甚至也不在高校和中学那里。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前提下,考生依据真真假假的线索作决定,一步不慎,即酿成命运的大转折。
高考志愿当然不是人的唯一机会,强调志愿的重要性也非唯“高考决定论”。但如果志愿所指明的走向轻易就能被搅乱,而且没有具体的人站出来担责,完全把盲目选择的后果加诸学生,高校招生的正当性又在哪里?无论如何,把填报志愿演化成赌盘,任由青年人在其中无助地沉浮,绝对不该是招生制度的本意,后者当为此抱愧。尤其是类似顺德这样的落榜生,是伤情最重的当事人,却无处话愤懑。
高考生、所在中学、高校三者以填报志愿的形式勾连在一起。可吊诡的是,它们之间并非对等的博弈过程,更像是三个提线木偶,表现全不由它们做主,而由背后的招生体制一一牵动、悉数掌控。简言之,现行高考的集中录取制度决定乃至取消了上述三者的主动权。高校无权决定录取分数线,甚至也没有办法预先知道。高校只能提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预估分数,这一想象中的底线竟然成了所有志愿的凭依。
高校不自主却不得不参与招生的烈性竞争。它们必须要胜过其他的对手,尽可能多地争取高分考生的填报意向。而为了明晰竞争的标准,特有招生制度下的高校预估分诞生了。这是在招生高校信息未明的情况下,唯一能给出的指标。预估分是一条“良心线”,有的高校粗犷估算,以扩大意向生的规模,有的高校则谨慎有加。它被当成衡量志愿的尺度,也成为高校相互竞争的手段。
顺德一中的高分落榜生被怂恿着向华中科大聚拢,轻信一个较低的预估分,可等到真正的分数线揭开,落差悬殊,下场惨烈。当然,预估分仅是高校招生制度的现实产物,对它的指责和反省仍要深入制度内核。这一制度的设计紧紧束缚了高校的招生自由,后者就这样被约束着推向竞争市场,任何手段都可能被用上,任何手段也都可能虚实相生,从而幻化出陷阱或鲜花。
占卜不该是考生唯一能做的事情,若要扭转这一情势,就要破除招生制度对知情权、选择权和决定权的垄断,将其释放给高校和考生。赋予高校招生以自主权,将招生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它们,解决招生竞争的市场失灵问题。考生也由此获得信息的平衡分配,真正地以自己的意志选择高校。顺德的教训影射出招生中的乱象,也指示出乱象的根源及生成的路径,制度要松绑,只为人的自由。
来源:2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