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登台讲课 师生田间调研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本报讯(记者 宋全政 通讯员 周大白 张果红)“为这20分钟的登台实践,我们花费了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日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07级学生张学仕、杨志、孙文礼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搬上了课堂。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的课件设计与讲解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实施课改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法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已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近几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经过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创造性改革。
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改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实行教师、学生“双主体”,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满堂灌;在考核评价上,不再是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定“乾坤”,而是以平时学习状态、纸质试卷、社会实践经历综合考评学生成绩;教师职能从“传道”变为“指导”,教师不但是学生的导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早在2002年,山大威海分校就率先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实践能力。这一改革,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着问题研究社会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接轨,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2005年,山大威海分校又开始尝试学生登台实践。学期初,教师作出课时分配计划,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行选取研究课题,围绕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社会现象、一段社会变迁进行多维度思考。课题小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检索文献、组织调研、形成研究成果、制作多媒体课件,集体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并对各种参考书目、索引资料说明来源。宣讲结束后,由学生评委点评打分,作为平时考查的参考成绩记入教学周志。
张学仕很有感触地说:“学生登台讲课,打破了原有的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我们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包括项目研究、实践调查、口语表达、观点创新等都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学校规定,每个大学生在两学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至少参加一次一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以2学分记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去年开始,山大威海分校把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考核范畴,实行立项审批、学分管理、任课教师全程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社区服务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参与“三农”调研实践小组的学生说:“在山区偏远农村,在农民劳作的田间地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现实,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精髓和魅力,更感受到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所在。”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