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阅家中收藏的《中国教师报》,又看到2008年1月30日A3版刊登的《学生评教只能作为参考》的文章,深为该文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并对其基本观点表示赞同。但对文中所列举的“三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笔者认为似有以偏概全之嫌。仅以一所学校的评教模式就得出一般的结论,也许有失偏颇。
笔者所在学校也每年进行一次评教活动,评价分为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五项,每项分为ABCD四个等次,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0分8分5分和3分,以五项得分总和形成全校教师的评教总排名,另外还有同一学科教师评教排名和同一班级内部教师评教排名。客观题为主的形式和规范的实施过程,基本上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没有“学生评教满意率存在明显学科差异”和“班主任评教分数偏低”的现象。
原文作者认为,文科科目趣味性强,因而容易在评教中占优势,这么说自有道理,但已有的很多问卷调查结论都表明,政治、地理等学科恰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这些学科的教师在评教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理科科目的思维逻辑性、连贯性强,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会陶醉其中,况且理科也可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应用,教师可用活泼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进而在评教中不落下风。而且,即使评教结果确实存在学科差异,还有同一学科内教师的评教排名表作补充,仍可看出同一学科教师教学的优劣。因而,上述现象只是说明评教制度还有待发展与完善,而不能说明评教这一做法有问题。
“班主任教师的评教分数偏低”在我校也不存在,很多班主任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较高,本身就是教学骨干,兼带几个班的课,除了本班之外,其他班级对其教学的评价一般也较高,因而综合排名都不太差。即使班主任在自己班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只能说明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方式尚欠妥当,或者是没有处理好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没有搞好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
“学生评教分数高低与所教学科成绩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倒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如果一个教师在评教中较差,即使教学成绩优异,也不能说明这个教师就是优秀的,起码说明其教育教学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我校有一位教学水平一般但教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师,他完全是用题海战术,靠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来取得成绩。难道这样的教师评教排名靠前才正常吗?那些教学成绩虽然一般,但在评教中排名靠前的教师,一般都师德高尚,教学认真负责,具有民主作风和亲和力,教学水平也比较高,只是因为在某些环节上有不足才导致教学成绩暂时没有上去。试想一个师德失范、教学水平很差的教师可能在评教中排名靠前吗?
其实,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对教师的人品道德、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最为了解,因而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如果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感受和意见,这样的教育一定是畸形的。同时,学生评教也能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促进自身的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
当然,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和社会经验的缺失,往往不会换位思考,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主流是好的。只要我们不断健全和完善评教制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科学看待和分析评教结果,就一定可以使评教起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和成熟的双赢效果。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