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攀比的资本吗?
2008-07-01

  东北网电据哈尔滨新闻网讯大考之后,家长说———“一听别人炫孩子,我就头大!”

  又到每年升学时。随着中高考的结束,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金榜题名的欣喜,有名落孙山的忧伤……每到这一季,只要家有考生,家长们遇到熟人总会被有意无意地问到:“孩子考得怎么样?”

  在某机关供职的李女士苦恼地说:“一听别人炫孩子,我就头大!”原来,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一直是李女士的一块“心病”。李女士说,儿子小时候可是自己炫耀的资本,长得帅、有礼貌、成绩中等偏上,真是人见人爱,领到哪儿做妈妈的都不觉得“掉价儿”。可上高中后,儿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好脸儿”的李女士实在难以接受。特别是在单位,今天张三说孩子期末大榜进了学年前五名,明天李四说孩子得了全省奥数比赛的一等奖……孩子,似乎成了家长们除了职位升迁外,最常用来攀比、炫耀的话题……

  明明觉得自己的孩子挺出色,但跟人家的多才多艺一比,心理又出现落差……这样的感受,或许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大考过后,新一轮的“炫子”风潮也即将来临,“底气”不足的家长们该如何“放过”自己、“放过”孩子?

  哈三中专职心理教师唐烨———盲目攀比是对孩子的伤害

  事实上,我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普遍存在攀比心理。

  一名高三女生在日记里写道:“妈妈,您总爱拿我和别的同学比。总是说你们班的某某怎么就那么好,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老师,你为什么就不如他?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了,我真希望高考您就别比了,我也想考得更好一点。”

  当前一些家长把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当作一种地位、荣誉的象征。一些家长把子女上名牌大学和出人头地、身份象征挂钩。不少家长之间存在一股盲目攀比的风气,看到人家的子女要上重点大学,自己的子女也得想办法上。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有钱,子女就应上重点大学。其实能否考取大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把能否考取大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不公正的。

  应该看到,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也不尽相同。家长、学校一定要把考生放在正确的坐标上,有的适合上重点大学,有的动手能力强可以考高等职业学校,不要强求都去竞争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只有选准适合每个学生的坐标点,才能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长。

  现实地讲,如今的孩子考大学的机会比过去多很多,他们最缺的是应对打击、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独立精神。对他们而言,路长着呢!放手,让他们摔摔跟头,比什么都重要。

  对高考失利的孩子,不避讳分析实际情况:告诉孩子,如果选择复读,那么面子上可能会不好看,会遭到一些人的眼色,但是要树立信心,从这个挫折中爬起来,把目前的情绪调整好。如果选择升学,那么就要直面自己的失误,而且要明白,成绩和录取院校早晚要公布,亲朋好友早晚要知道,与其等到录取名单公布、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成绩时再面对,不如现在就正视这一事实,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关心自己的亲朋好友。家长也不要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给孩子帮倒忙,这种行为眼前看似是保护孩子使其避免伤害,可是长远地想却会带给他更大的伤害。

  一位高考生的家长说:高考过去了,总的讲,女儿虽有遗憾,但还是接受了现实,毕竟自己努力过了,也收获过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接下来嘛,路,很明晰。要么,平平常常:平平常常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平平常常正常毕业,平平常常找一个相对较好的稳定工作,平平常常……要么,继续追求:继续沿着自己的方向,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去找寻,去努力,去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追求……

  有明智的家长说,用别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家孩子的短处,千万使不得。这样有可能比掉自尊,比掉信心,比出心理障碍。盲目攀比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不仅不利于总结高考、规划人生,对孩子长期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伤害。

  该放手时就放手吧,用一种简单的心态静静感受生命的美丽,采一片绿色细细品味阳光的气息,捉一滴雨水悄悄触摸天空的心情!高考是他们的人生转折,人生的路前途无量,憧憬未来,只要依然——依然有决心,有信心,要在大学四年后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宿愿。有心比天高的愿望,有持之以恒的心劲,有努力拼搏的干劲!力所能及地去生活、去学习,凭着坚强的意志,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爱孩子就别当四类家长

  面子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持否定与排斥的态度。有一位父亲,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得知孩子的“一模”成绩只够三本线,与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时,他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窝囊废儿子。”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陀螺型家长这类家长情绪不稳定,家长的态度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孩子回家和家长说什么事情,家长马上随着话题像“陀螺”一样旋转。有个考生告诉家长说,他的成绩忽上忽下,担心高考时发挥不稳。家长马上着急起来,万一高考赶上孩子发挥差的时候怎么办?妈妈眼泪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经考砸了,这更加剧了孩子的紧张情绪。

  物质型家长这类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他们不敢惹孩子,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们又常常不注意说话方式,有时会跟孩子说“你要是考不好,别怪我们,那是你的事。”其实家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安慰自己。

  控制型家长这类家长爱一切包办,他们希望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聊几句当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孩子的爸爸就大喊着要孩子去学习。这位父亲就属于一切包办的控制型家长,孩子必须按他的要求时刻把心放在学习上,每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一切作息以学习为目标。这位父亲的控制行为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孩子哭着愤怒地和父亲争吵,然后一眼书也不看,在哭泣中睡着了,父亲则气得浑身发抖。

来源:东北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