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频道
家乡穷孩子牵走他的心
3月28日,大同市阳高县的4名因家贫而辍学在家的少年坐在北京开往江苏省的特快列车上。
列车在飞驰,虽然难舍离乡之愁,但他们对美好前途的憧憬使得这种乡愁变得淡薄了。再过十几个小时,江苏大学的博士生张兵就会在火车站迎接他们,之后,他们将到镇江市冶金技工学校读书。这所学校是专门为江苏省沙钢集团培养技术人才的。毕业后,他们将直接进入沙钢集团工作。
当日,护送他们去江苏的是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田家屯村小学教师卫月林的女婿。江苏大学的博士生张兵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今年54岁的卫月林是张兵的小学老师。
截至3月31日,阳高县大白登镇和附近乡镇共有45名失学少年在张兵的积极联系下,来到镇江市冶金技工学校读书。
就在这几名失学少年到技工学校读书的前两天,卫月林老师又将他精心挑选的6名学习成绩优秀,却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初高中学生的名单详细地通过电话告诉了他的学生张兵。而张兵也通过江苏大学的导师和研究生资助这些孩子继续读书。
在卫月林老师和张兵的帮助下,共有41名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学生重新走进教室。
贫寒家庭长大的博士生
3月31日上午,记者几经辗转寻问,在阳高县大白登镇田家屯村小学校找到了张兵的小学老师卫月林。
卫老师今年54岁,正在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宁静的小校园里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卫老师教书育人已经整整33年了,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50多人考进大中专学校,有不少人在重要岗位上任职。而他三十多年来却始终不离不弃自己的职业,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他美好的青春岁月。
张兵则是他教过的学生中学历最高的,目前在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并且马上就要毕业了。
卫月林在谈到张兵时,脸上满是骄傲和自豪。张兵1976年出生在田家屯村,父母是这个村子里的普通农民。他1996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学,2000年考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考入江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卫老师说:“由于家庭贫困,张兵的求学经历满含着艰辛和泪水!”
在张兵上小学时,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学习,在班上几乎每次都能考第一名。卫月林看在眼里,喜上心头,就经常给他补课,星期六、日也不间断。就在上学期间,张兵出了点意外,他因患病无法正常上学。无奈的父亲告诉他,因为家里穷,治病要花好多钱,既然有病就不要上学了。但张兵根本不愿离开心爱的教室,他哭着找到老师卫月林求助。卫月林看着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即将面临失学,心如刀绞。他多次来到张兵家,苦口婆心地给张兵父亲做工作,极力要求让张兵继续上学。在卫老师的死磨硬缠下,张兵父亲终于同意孩子病好后继续上学。张兵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今后只要你愿意读书,家里就是砸锅卖铁、卖地卖房也要供你。
1996年,张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理工大学。上学的费用增加了,张兵的父亲倾其全力供儿子上学,张兵也边学习边打工为自己赚些学费和生活费,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99年10月张兵在太原理工大学读大三时,父亲不顾身体疲劳在工地干活时发生意外,再也没有站起来。回到家中后,张兵感觉天都塌了。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张兵再次来到卫月林老师家。卫老师对他讲,你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你的生存环境。一旦半途而废,你怎能对得起你的父亲。
咬了咬牙,张兵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间旧房,开始着手研究生考试。
博士生“反哺”家乡贫困学生
张兵每次回老家时,总要抽空去看看自己的小学老师卫月林。2003年暑假的一天,卫老师对他说:“咱们阳高县是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县,贫困而且优秀的学生很多,他们像你当年一样面临失学,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读书不容易,不少孩子很懂事,学习很用功,可是由于家里穷,不得不失学在家。”说到这儿,头发已然花白的卫老师唏嘘不已。
回到学校后,家乡的现状经常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一天,张兵无意中和流体研究中心的刘厚林老师说起了这事,没想到刘老师脱口而出:“那你帮我物色一个,我来资助他上学。”
张兵喜出望外,连忙打电话给卫月林老师。很快,卫老师给他寄来了第一个受助人的材料。开学时,张兵替刘老师将第一笔500元助学款寄给了阳高县一中的高一学生贺小林。
一次偶然的交流,就为一个穷苦孩子赢得了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给了张兵启迪,能不能给更多的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呢?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自己的导师——江苏大学副校长袁寿其教授时,得到导师的大力支持。在张兵后来提供的5个受助学生中,袁教授一下子资助了3个。后来,张兵又在流体中心一次支部会议上说起这事,大家一致决定伸出援手来帮助这些贫苦娃。
为了获得更翔实的资料,张兵专程回家乡进行调研,并在一周后的流体中心职工大会上作了专门汇报:阳高县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元,很多人家家徒四壁。包括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铜牌获得者在内的许多品学兼优的孩子都面临着失学……张兵的汇报感动了大家。会后,老师们的热情同样感动了张兵——他此行带回来的十几个家庭困难孩子的名单不一会儿便被“一抢而空”。200元、300元、500元……一笔笔捐款缓解了山西阳高县孩子们的燃眉之急,也温暖了张兵的心。
为确切了解附近学校孩子们的学习和家庭状况,卫月林老师经常到贫困学生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相互比较,找出学习成绩确实优秀,家庭确实贫困的孩子,将他们的情况反馈给张兵,寻找善良的资助者。
在张兵的电脑里,清楚地记着受助人的家庭住址、邮编、资助人、金额等详细内容。目前一共有受助人35人,资助人24人。3月底,又有6名贫困优秀学生受到资助。如今,资助人已超过了江苏大学流体中心在职教师这一范围,在中心读研究生的外单位的职工,离退休教师,甚至连他们的子女也都加入了这一行列。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资助
品学兼优的阳高县一中学生贺小林的父亲得了腰疼病,全家以种地为生年收入仅1500多元,遇此变故,贺小林的父亲几乎拿不出可供儿子读书的费用。后来,在张兵、卫月林的帮助下,江苏大学刘厚林导师开始对他进行资助。
2005年秋天,受到江苏大学导师刘厚林资助的阳高县一中学生贺小林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其间,刘厚林一直给贺小林寄学费,前后共给予资助2000多元。
田家屯村今年18岁的学生杨伟曾经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铜牌获得者,后考入阳高县一中。他家的贫困状况更是令人难以想象。一家四口人住在两间土窑洞里,其中的一间窑洞前半部分已经坍塌,用木棒搭着,上面用包装袋苫盖着,而后半间还要住人。杨伟的爷爷因为无钱治病在去年去世,为供他读书,姐姐远赴银川打工,他15岁的妹妹在浑源县的一家饭店“帮忙”赚些钱来补贴家里。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家徒四壁的家里墙上挂满了杨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以来的奖状,整整贴了一面墙。后来,江苏大学刘红老师获悉杨伟的情况时,立即决定从高中开始对他进行资助。
给家乡孩子找份工作
在阳高县当地,找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很多人的梦想,甚至连谋一个采煤的差事都十分困难。读研究生期间,张兵一直在镇江冶金技工学校代课。那是一所培养中高级技工的省级重点技校,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当他了解到近几年张家港的沙钢集团、常州中铁集团等每年都在该校委托培养120名学生,毕业后包就业时,便想能不能帮助家乡那些初中毕业的孩子谋一份工作呢?
经过张兵与冶金技校的领导磋商,该校决定每年从阳高县定向招收30名学生,由沙钢集团委托培养,毕业后直接到沙钢工作。2005年9月,24名阳高籍初中毕业生来到了镇江冶金技校学习。4个月后,4名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按计划去沙钢集团实习,每个月还拿到了700元的实习工资,这比阳高县城正式工的工资还要高。年后,经张兵与学校协商,又有6名阳高籍学生坐进了镇江冶金技校的课堂。
截止到目前,共有45名阳高籍贫困少年在技工学习读书。
对自己的这种义举,张兵这样解释:“我经历过这些贫苦孩子所经历的生活,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自己没有放弃过的希望,我也不希望这些孩子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