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2008-06-17

  目前,《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甘肃天水有关部门核实到,已有14名考生在高考现场因替考当场被查出,并被带出考场,控制在考点。替考共涉及天水市5个考点。另有1名组织、带队来天水参加考试的老师已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

  “高考替考”不是一个新鲜词,可“组团”形式、长途跋涉的“高考替考”却依旧令人瞩目。我们已经不用去分析“替考者”是否受到了权力的威胁、利益的诱惑。我们已经不用去分析15名替考者如果得以成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因为单就“组团”二字,我们即可体味利益的诱惑、罪责的昭著。据悉,“这个团队有15人,由老师带队。”令人惋惜的是,在15人的团队里,有14个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即有才学“替考赚钱”,恐非才俊难为?看到这些学习优秀的孩子却因为家境贫困而落到了“替考”的地步,如今更是被公安机关所暂时拘留,怎能不令人寒心。

  就像受贿和行贿一样,“替考者”和“借鸡生蛋者”同样是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谁都逃脱不了干系。15人的替考团队已经落马,想必顺藤摸瓜也能知晓背后的“买考者”。然而,自“团队替考”的新闻被披露之后,至今没有听到有关“买考者”的任何信息。于是,不禁让人怀疑“团队替考”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纠葛体?

  试想,远自山东的“替考团队”如果没有甘肃天水当地有关涉案分子的“关照”的话,如何能够混入考场,如何能够篡改准考证,如何能够明目张胆“组团行动”?如果他们的背后没有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的话,如此浩大的“团体行动”是难以成事的。进一步讲,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如此的“关照”这些违规者,他们的权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是什么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呢?

  写到这里,突然一条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生产,需求决定市场。这14人的替考者的背后牵连出的就是一个巨大的“买考市场”。“买考市场”的存在也有着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小到上层审核,职称达标,大到公务员考试、高考,多年来都不乏“替考者”,更不乏“买考者”。

  从市场泛滥的程度上来讲,前者甚于后者,但是就严惩的力度上来讲,前者称为一种幕后的规则,而后者却是过街的老鼠。从市场的广阔程度上来讲,前者更是甚于后者,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天,我们在这里批判“团队替考”,是因为高考替考的后果将教育的公平性和共性性丧失殆尽。然而,我们却长久的漠视了考核中的“替考规则”,漠视了如此巨大的“买考市场”。“规则”的存在,市场的巨大,一言以蔽之,皆源自考核机制、考核标准的单一,事关各个部门、个人的各种评选考核是这样,覆盖全国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也是这样。如此单一的考核标准怎能不催生巨大的“买考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怎能不逼良为娼,贻害万方呢?

  来源:荆楚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